睡覺頻打鼾...她「沒抽菸」竟罹晚期肺腺癌 左右肺都淪陷

咳嗽、卡痰。(圖/記者趙于婷攝)

▲肺癌初期無徵兆,患者因咳嗽等症狀就醫,通常都已經是晚期。(圖/示意圖/記者趙于婷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46歲的陳女士,平時規律運動、沒有抽煙習慣,5年前因睡覺打鼾就醫,意外發現左肺有1.8公分、右肺1.3公分的腫瘤,確診晚期EGFR基因突變型肺腺癌,所幸姐姐無私金援,讓她燃起抗癌希望,在醫師建議下進行雙標靶治療,迄今4年狀況穩定,打破過往一線治療1年就出現抗藥性的刻板印象。

台灣一年有超過1.3萬人罹患肺癌,但由於初期無症狀,患者因喘、咳嗽、疼痛等症狀就醫,通常都是晚期。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指出,不適用外科手術的病患,除了傳統放、化療外,還有多種標靶藥物可提供有效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中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藥物、也就是TKI類藥物使用最為廣泛,在台灣約有1/3的肺癌患者,都適用該藥物,健保也有給付第一、二代藥物使用,但即便如此,晚期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患者服藥1年左右,仍會因抗藥性再度惡化。

不過,治療瓶頸在近年來獲得突破。多項研究顯示,將不同機轉的標靶藥物併用,可增強現有藥物成效,若將第一代TKI標靶藥物,與現有的抗血管新生方法合併使用,做為具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人之第一線治療,中位無惡化存活期可延長到近一年半。

睡覺頻打鼾...她「沒抽菸」竟罹晚期肺腺癌 左右肺都淪陷。(圖/記者嚴云岑攝)

▲醫師表示,雙標靶藥物同時使用,可增加患者無疾病存活期。(圖/記者嚴云岑攝)

為什麼抗血管新生方法,能夠提升TKI標靶藥物療效?台北醫學大學人體研究處人研長、雙和醫院胸腔內科李岡遠醫師解釋,人體免疫系統本來應該是要幫忙對抗腫瘤,但腫瘤卻會把這些免疫細胞轉換成它的助手, 就像是「圍事」一般,若使用抗血管新生方法,則可以將這種情況逆轉回來,讓這些細胞不再淪為腫瘤幫手,反過來共同打擊腫瘤。

「這個功能在對抗腦部腫瘤時更加明顯!」李岡遠指出,第一代、第二代的TKI到達腦部濃度約剩下1-5%,雖然組殺死癌細胞,但在沒有抗血管新生方法參與時,因為腫瘤血管不健全,以致真正進入腫瘤的藥物濃度不足,甚至產生抗藥性。但只要透過抗新生血管標靶一併使用,腦部腫瘤少了保護幫手,藥物濃度便足以達到治療濃度。

該觀點在國內臨床試驗亦已獲得驗證,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馮博皓指出,臨床研究以第一代TKI與抗血管新生方法合併用來治療四期EGFR變異型肺腺癌,顯示合併使用組的中位疾病無惡化存活和整體存活時間,都幾乎是單獨使用TKI患者的3倍,呼籲患者不要放棄希望,如果能把現有藥物用得越久,就越有機會等到新的治療。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