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發表塑化劑研究。(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塑化劑除了過往比較常聽聞的生殖毒性,其實影響比你想像得更多!台大醫院今(24)日就公布一系列研究,包含塑化劑與頸動脈早期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相關;另一項針對北市某國小教室的灰塵研究發現,教室內、外甚至教室外植栽上的樹葉皆有高濃度塑化劑殘留,在每天的生活中無形吃「塑」,減少暴露已經成為重要課題。
塑膠製品充斥在我們生活之中,為了讓這些產品具有柔軟、易於彎曲、折疊、有彈性的特性,會添加塑化劑。根據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的長期研究發現,民眾暴露最多的是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 DEHP),主要用於聚氯乙烯塑膠polyvinyl chloride (PVC )的塑化劑。
DEHP塑化劑的代謝物為MEHP,在平均21歲的年輕人的世代追蹤研究,發現不僅與動脈硬化的早期內皮細胞功能失常有關,也發現了MEHP會與男性賀爾蒙較低有關,而且與胰島素阻抗皆有明顯正相關。
今年研究團隊另有兩篇研究證實塑化劑暴露與新血管健康的相關性,其中一項發現塑化劑與頸動脈早期硬化呈現相關,暴露越多集會增加罹病風險,另一項研究則針對冠心病患者,發現他們住院中會暴露較高塑化劑濃度,來源可能就是醫療點滴袋、使用管線等用品。進一步去除住院影響,較高濃度塑化劑暴露還是會增加冠心病風險。
這兩項研究分別於今年4月的「EnvironmentalPollution (環境汚染)」國際期刊與今年5月的「Ecotoxicol Environ Safety (生態毒性與環境安全)」雜誌刊登。
▲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圖/記者洪巧藍攝)
此外,研究團隊去年在台北市一間國小的8間教室針對灰塵研究,也發現在教室內、教室外、甚至教室外面植栽的樹葉上面,皆有相當高濃度的DEHP塑化劑,而2017至2018年在台北市56個居家室內灰塵研究也發現DEHP是每一家都有。不過國小教室研究在不同時間監測後也發現一個現象,若經過徹底的大掃除之後,環境內塑化劑濃度會降低。
蘇大成表示,塑化劑半衰期短,應該2~3天就可以從體內代謝,但仍可以測出一定的暴露濃度,估計是因為到處都有塑化劑存在,每天不斷接觸造成的慢性暴露風險。以日常生活中,包含香水(定香劑)、玩具、塑膠袋、保鮮膜,到家中的地板、壁紙,還有先前提及醫院的點滴、管線,幾乎都有塑化劑的存在。
蘇大成認為,政府應該持續研議相關規範,民眾日常生活不要使用塑膠包裝、保鮮膜來包裝食物,使用可重複性使用的容器,避免用塑膠地墊、墊板等,避免不必要的接觸暴露,避免增加相關健康風險。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