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選牌不重藥效?恐誘發自費市場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一份最新調查顯示,民眾用藥的第一考量竟然不是藥效,而是原廠藥以及藥廠品牌,近7成民眾明知健保也有給付其他藥品,卻願意自費購買原廠藥品和醫材,顯示健保走向加價、加值服務。民間團體指出,民眾用藥首重品牌,令人詫異,指出對原廠藥和學名藥之間的信心差異,恐誘發愈來愈大的自費市場。

▲一份最新調查顯示,民眾用藥的第一考量竟然不是藥效,而是原廠要以及藥廠品牌。民間團體指出,對原廠藥和學名藥之間的信心差異,恐誘發愈來愈大的自費市場。(圖/華人健康網提供)

《新新聞》在今年10月透過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的方式,進行「重大疾病民眾就醫與用藥認知」調查,一般民眾有效樣本1201人、另訪問具醫護背景者306人,結果發現有醫護背景者,對原廠藥的偏好度幾乎是一般民眾的2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民眾在重大疾病需要用藥時,考量因素依序是「是否用原廠藥」(25.1%)、「藥廠品牌」、(24.2%)、「醫師建議」(18.4%),直接攸關用藥反應的「藥效」與「副作用」,列為首要考量的比率竟然分別僅1.2%與0.6%。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當民眾用藥卻像買包包追逐名牌,認為原廠藥就是好、學名藥就等於沒效,這樣的信心差異直接取代對藥效與副作用的重視,令人憂心,也難怪健保費總額年年成長,民眾自費的情形卻愈來愈普遍。

原廠藥過了專利期之後,其他藥廠可依據同樣主成分製造學名藥,滕西華指出,目前學理上沒有證據顯示,學理藥一定比原廠藥效果差,但臨床上患者會覺得有差別,除了心理因素、另一點就是政府對學名藥上市前後的管理是否落實,比如上市前是否要求做療效相等性臨床試驗、上市後是否有藥品監測機制。

國內曾有報告顯示,目前市面上的學名藥,竟然包括規格不合者也上市販售,滕西華表示,就是有這樣的不肖業者,才讓民眾對學名藥喪失信心;要提醒的是,許多人也把學名藥跟台廠藥畫等號,事實上,國外藥廠也有生產學名藥,民眾可別誤認進口藥就等於原廠藥。

滕西華指出,學名藥的產生才能讓藥費合理降下來,否則當舊藥藥費居高不下、昂貴新藥又不斷推出,不論是健保或個人都難以支應這樣的藥費成長。呼籲民眾用藥或醫材前,仍應以效果與必要性為第一考量,自費不一定比較好。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www.top1health.com/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