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易不孕 最新研究:卵巢癌發生率也高

月經,生理期,經期,經痛,肚子痛,MC(圖/達志/示意圖)

▲最新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卵巢癌有高度關聯性。(圖/記者趙于婷攝,下同)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卵巢癌是女性沈默殺手,近日更有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卵巢癌有高度關聯性!」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今(17)日發表「2016-2018年院內卵巢癌數據報告」,結果發現卵巢癌患者中,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率達25%,此結果也和國際知名期刊《Gynecologic Oncolog》研究吻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醫婦產部主任劉偉民指出,該期刊研究指出,卵巢癌的發病率為每年10萬名女性中約12.1人,而醫界普遍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卵巢癌中,類子宮內膜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明亮細胞癌(Clear-cell carcinoma)等兩類癌症的高風險因子,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罹患上述兩類癌症的風險,比非子宮內膜異位症者高出4倍。

「過去在臨床上就常發現卵巢癌患者,通常都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劉偉民進一步指出,日前曾收治一名40餘歲患者,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史達10年,原以為是女性普遍疾病,直到摸到下腹有硬塊,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卵巢癌第三期。

劉偉民說,以往對於巧克力囊腫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觀念,都是幾公分以下追蹤即可,甚至有些人會認為往後生完小孩就會消失,但經過研究和多年臨床觀察,現在可以很肯定的跟患者說「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未來就有卵巢癌風險!」

北醫附醫記者會。(圖/記者趙于婷攝)

▲北醫附醫婦產部主任劉偉民。

另外,北醫也進一步分析院內近三年的卵巢癌治療病例,結果發現台灣卵巢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劉偉民指出,根據衛福部201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卵巢癌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2歲,而最新院內數據則是48歲,比國外的年齡中位數63歲足足少了15歲,其中40歲以下年輕病患就佔了20%,最年輕的患者只有20歲。

劉偉民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務必長期追蹤,若在過去一年內出現腹痛、腹脹、易飽足、頻尿急尿感等情形應盡速就醫;另外,年齡、腫瘤大小和卵巢癌的發生率、嚴重度均不是正相關,千萬不能因為年輕或腫瘤小而輕忽,尤其晚期卵巢癌存活率低,若能早期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可提升至9成以上。

為提升民眾對於卵巢癌的認識,北醫也與藥廠合作於10月底在診間使用卵巢癌擴增實境(AR) APP與民眾衛教互動,可讓更多女性認識卵巢癌並提早發現身體發出的警訊,此AR APP在11月可提供民眾免費下載。

北醫附醫記者會。(圖/記者趙于婷攝)

▲北醫和藥廠合作推出卵巢癌擴增實境(AR) ,讓民眾更容易了解衛教資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