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許佳琦
雙腿水腫、不良於行、到了下午就疲倦、腳踝有黑色素沉澱......你家長輩也有這些小毛病嗎?很可能是靜脈曲張造成的問題。但是這兩點往往容易讓人忽略,造成誤判:
1.看不出浮腳筋
許多患者之所以沒發現靜脈曲張,是因為沒有典型的症狀「浮腳筋」,大小腿都沒有蚯蚓狀的靜脈鼓起,而是整隻腳水腫,因此常被以為是其他原因引起。
書田診所靜脈暨血管外科主任游堂振說明,人體下肢皮下有兩條靜脈,分別是「大隱靜脈」與「小隱靜脈」。不同於動脈主要依靠心臟推動,靜脈主要藉由行走時肌肉產生的壓力和肌膜的壓力,將血液推回心臟。這種間歇不定時的動力,需要靜脈瓣膜控制血液流向,防止逆流。倘若靜脈擴張和辦膜不全,血液就無法有效回流,產生逆流現象,就是靜脈曲張。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魏文澄說,常見的症狀就是下肢會出現彎曲肥大的血管,也就是「浮腳筋」。靜脈曲張尤其好發於需要長時間背負重物行走或久站的上班族,如醫師、護理師、老師等。
魏文澄說,有些高齡族群因為遺傳、肥胖等原因,血管相較於一般人藏得更深,因此老了以後,出現靜脈曲張問題,也難以被察覺。「這些病患其實還是有浮腳筋,但因為藏在裡面,血管不易浮出,必須要用超音波看,才會發現裡面血管都已經是彎曲的。」因為沒有浮腳筋,難以從外觀判別,而延誤了就醫時間。
2.腳踝色素沉澱,易與糖尿病混淆
除了不會浮腳筋之外,另一個特徵是色素沉澱,讓許多高齡族群的靜脈曲張問題,被誤判成糖尿病。
「靜脈曲張如果沒有及早發現、治療,再拖就會變成整隻腳水腫,然後色素沉澱,」魏文澄說。當血液過度集中,就會像瘀青一樣,使皮膚呈現一大塊紫黑色,並且還會逐漸擴散。更嚴重則是容易抽筋、皮膚發癢抓傷而產生潰爛。
「通常這種症狀常會被以為是糖尿病。因為,糖尿病病患如果血壓控制不好,腳也容易產生問題,色素沉澱、潰爛。不過糖尿病是動脈問題造成的,與靜脈較無關係。」
魏文澄說,有一個簡單的辨別方式是:靜脈曲張的色素沉澱,一定會出現在腳踝內側,而糖尿病產生的色素沉澱,因為是動脈所造成,所以不一定像靜脈曲張一樣,從腳踝內側往外擴散。因此判別色素沉澱的位置,就能初步確定是否是靜脈曲張。
除此之外,高齡、女性、懷孕、或肥胖等族群,都是靜脈曲張的高風險群。魏文澄說,「血管不會因為今天久站、久坐一陣子就壞掉,當然是好多年漸進的,操久了血管就容易壞掉,」尤其高齡族群,有可能是年輕時工作太勞累,到老了才漸漸出現問題。
魏文澄說,現在靜脈曲張的問題,可以透過微創手術治療,手術時間短,風險也低。不過高齡族群開刀,仍然有一定風險。可以先透過這些方式改善:
1.多散步
游堂振建議,可以從陪長輩多散步開始。走路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不過魏文澄提醒,依長輩的體能為主,不需要一定走多少次、走足多少分鐘。只要多少有走動,就既可改善靜脈曲張,也可以增強心肺功能。
2.抬腳
許多人好奇抬腳是否有幫助,游堂振指出,睡覺時用枕頭墊雙腿或適度抬腿,也可暫時幫助血液從下肢流回身體。不過抬腿功效通常沒有散步那麼好,一離床後血液又一樣流回下肢。
3.穿壓力襪
另外,靜脈曲張的狀況也可透過穿著壓力襪改善。魏文澄建議,民眾可到正規醫療用品店購買以「mmHg」為單位的壓力襪,選擇第一級(<20mmHg)與第二級(20-30mmHg)的壓力襪即可。第一級是一般人保養用,第二級則是靜脈曲張的病患使用,三、四級則是病情嚴重的狀況,有醫師處方再購買。
魏文澄說,通常會建議民眾,可以的話應整天穿著壓力襪,到晚上睡覺,由於下肢與心臟位置同高,比較不會有血液沈積在下肢的問題,就不須穿著。他也提醒民眾,一般市售以「丹數」分級的襪子,並非正式醫療分級的壓力襪,買來當壓力襪穿,可能無法治療,反而會讓靜脈曲張更嚴重,還是買以「mmHg」為單位的壓力襪,才符合標準,穿得安心有效果。
延伸閱讀:
「不退休的二次就業」是重要趨勢!財富的規劃及管理10/12專家教你這樣因應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