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肺阻塞」纏身11年,1分鐘爬不完4層樓的你當心了。(圖/公關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你一分鐘能爬完4層樓嗎?大家的孫叔叔、藝人孫越1日過世,也喚起國人對肺阻塞(COPD)認識。醫師表示,肺阻塞是慢性發炎所造成的呼吸道阻塞,吸菸、PM2.5空污是最大的致病因子。該如何診斷自己是否有肺阻塞風險?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祭出「1分鐘登階數肺阻塞風險評估量表」,只要少於最低數值,就要儘早到醫院檢查。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余忠仁理事長指出,肺阻塞的早期表徵如晨間咳嗽、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等,易與氣喘、感冒混淆,且患者多半在40歲後才逐漸出現症狀,往往被歸因於老化所致。季節交替、早晚氣溫溫差大,也是肺阻塞急性惡化的高峰期。主因為肺阻塞患者本身氣管纖毛排廢能力都已變差,更容易感染病毒或續發性細菌誘發急性發作。
余忠仁表示,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的成人,平均10人就有1人罹患肺阻塞,中重度患者約有64算人,然而,實際接受治療者卻不到4成,還有40萬人為接受治療,顯示國人對肺阻塞認知不足。
▲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祭出「1分鐘登階數肺阻塞風險評估量表」。(圖/公關提供)
根據1994-2008年台灣的長期世代追蹤調查顯示,罹患肺阻塞會減少6~10年的平均餘命,但卻超過7成以上患者不清楚疾病的嚴重性、甚至有部分民眾根本沒聽過肺阻塞。過去常見的肺阻塞自我篩檢方式有mMRC或CAT量表,評估方式及指標複雜,加上初期症狀不明顯,難以讓患者對號入座、到院進行後續專業評估。
為提升民眾病識感、提高覺察性,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發展了一套「1分鐘登階肺阻塞風險評估量表」,融合臨床診間6分鐘步行檢測(6MWD)與爬樓梯測試(SCT),只要1分鐘攀爬樓層數低於4層樓(約80階),就代表有肺阻塞風險,應儘早就醫檢查。
余忠仁表示,但是肺阻塞肺部功能受損不可逆,治療更是維持肺功能的不二法門。現行肺阻塞治療會依據患者的嚴重程度,施予「階梯式」的治療準則。輕度肺阻塞患者以單方支氣管擴張劑為主,中重度肺阻塞患者則以複方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如反覆急性發作,則建議加上第三項藥物-吸入性類固醇,改善慢性發炎問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