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吃藥5招讓你跟暈車暈船說掰掰 坐的位置要挑對!

▲出境,機場,旅行,旅遊,單身女性,一個人。(圖/視覺中國CFP)

▲旅遊示意圖。(圖/CFP)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春天是個適合出遊的季節,但開開心心出門,如果遇到暈車、暈機、暈船,就會打壞玩樂的興致,所以有些人會選擇吃抗暈藥物,那麼抗暈藥該怎麼吃才對?如果不想吃藥又要怎麼預防暈眩呢?衛福部疾管署網站有解!

疾管署的文章指出,動暈症(Motion Sickness)是一種平衡系統受到干擾或失調而產生的症狀,經常發生在搭乘交通工具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暈車、暈船、暈機,常見的動暈症症狀包括腸胃不適、噁心反胃、嘔吐、眩暈、面色蒼白及冒冷汗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樣的人容易發生動暈症?疾管署表示,2至12歲的兒童是發生率最高的族群,未滿2歲或50歲以上的人比較少發生;婦女較常發生,尤其是孕婦及經期期間;有偏頭痛病史的旅客較容易發生。

▼暈車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頭暈,暈車。(圖/達志/示意圖)

那麼要如何預防動暈症?疾管署有以下6點建議:

1.出發前24小時內及旅程中避免飲用含酒精飲料,也盡量減少含咖啡因飲料攝取。

2.選擇交通工具中最穩定的部位,例如船中央的位置、飛機中段靠機翼位置、汽車前座、巴士中段偏前的位置。如果能掌握移動動向,也比較不會產生動暈症,例如負責駕車的人比較不會暈車。

3.將視線固定於遠處的某一個定點,或將眼睛閉上,軀幹盡量保持靜止,避免快速的頭部動作,也可以趴著休息,不要看書或手機等近距離物體。

4.某些因素容易誘導動暈症發生,例如空氣不流通、密閉空間、機油味、週遭的人嘔吐等,在交通工具上可盡量避開。

5.如果真的很想吐,吐出來會比較舒服。

6.提早使用預防動暈症藥物。

▼藥物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藥。(圖/達志/示意圖)

疾管署也說明,目前常用的抗暈藥物成份包括「抗組織胺」和「東莨菪鹼」兩類,旅客可諮詢藥師或醫師,並依需求開立適合的處方;不論哪種抗暈藥物,患青光眼、呼吸系統問題如哮喘、因前列腺肥大而排尿有困難的病人都應避免使用,而孕婦、嬰幼兒(尤其是3歲以下)、肝腎功能不全病患者用藥也較受限,請務必先諮詢醫師或藥師。

抗組織胺類藥物是最常見的口服暈車藥,疾管署建議應於搭乘交通工具前30至60分鐘服用,並視藥物作用時間追加劑量,這類藥物常見副作用則包括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口乾舌燥等,偶爾會有躁動的症狀。至於東莨菪鹼類藥物,疾管署說,有口服及經皮吸收貼片兩種劑型,國內上市的口服藥物大多合併其他成份的抗暈藥物,同樣需提早30至60分鐘服用,藥效持續約6至8小時;貼片則應在行前4至8小時貼在耳後無毛髮的皮膚表面,藥效約能維持3天。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