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路跌倒、上課不專心... 竟是「弱視」惹的禍?


▲孩童若出現走路常跌倒、看電視瞇眼,應盡快就醫治療。(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家中孩童學習力不佳,不是過動,可能是眼睛出狀況!一名3歲半孩童因看卡通常瞇眼、走路常跌倒,被媽媽帶去檢查,沒想到竟被醫師警告,再不治療就會變「弱視」。眼科醫師提醒,多數幼童的視神經發育會在6歲結束,若7歲後才發現,治療與改善空間變小、幾乎無效!

究竟什麼是弱勢?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將弱視比喻為「無痛的失明」,其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喪失擁有正常視力的機會。是種「發育不全」造成「視力不良」情況的統稱。整體視覺系統發育不良」的結果,一旦形成,就無法透過矯正來挽救。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蕭雅娟解釋,從眼內結構來看,理想光源應在視網膜上成像,才能透過視神經傳達至大腦。孩子約6歲前眼睛是遠視眼,此時焦點落在眼球後,還無法精準落在視網膜上,必須經時間調節運動後,才能在視網膜上成像。但在發育過程中,光源刺激仍需充足且路徑正確,才有助發育;當刺激不足,視神經、大腦發育不夠,就無法形成良好視覺。

蕭醫師指出,視覺形成的過程需要訓練、適應,當光線從眼睛進入眼球,再通過視神經進到大腦過程中,若有一地方出錯,就會影響視覺形成。在6歲後,因大腦無法根據過去經驗定義視覺,所以弱勢者的距離感、立體感的發育都無法與正常人一樣

▼孩童在6歲前是遠視眼,需要經過時間調節運動。(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經統計,弱視的自然發生率約3~5%。人的眼睛並非天生下來就發育完成,6歲前為「黃金發育期」,需正確、充足的光線刺激、動態刺激,以訓練視覺系統的形成。陳醫師建議家長,當孩子到了3歲懂得用手正確比出「上、下、左、右」時就可到眼科做檢查。尤其是不擅表達的小孩,若出現頻揉眼睛、瞇眼或歪頭看東西時,就應盡早就醫。

為了治療弱視,醫師會將偏愛使用或視力較佳的那隻眼睛使用「眼罩」或「護眼貼」遮蔽,強迫孩童使用弱視的那隻眼睛,也因此常有許多因治療弱視而戴眼罩的小朋友,陪同學取笑是「獨眼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董氏基金會《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提醒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露出自責抱歉的神情,否則會讓孩子更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建議可耐心的和孩子解釋戴眼罩是為了要刺激,讓弱視那隻眼睛多使用,等過一段時間後,兩眼才能看得更清楚,藉此增強孩子的信心。

此外,也可以試著和孩子比較戴與不戴的感覺;或是玩自拍,留住此時的獨特性,以免他因害怕同儕異樣眼光,而擅自拆除眼罩,得不償失。

▼戴眼罩的小孩容易受到同學譏笑,此時家長要增強孩子自信心。(圖/達志/示意圖)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