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醫觀點江盛之
社群媒體專家Pamela Meyer 研究欺騙多年,她指出人類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會為了獲得成人關注而裝哭、並且觀察大人反應;成人進入社會後,各式流竄的虛假訊息更是讓人屢見不鮮,像是過往欺騙人點閱的病毒信件,到現今盛行的騙電話。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曾說過謊話,就可能再次重蹈覆轍。
已知重複的情感使大腦杏仁核疲乏
無論是出自善意或者只是想找個方便的藉口,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說各式大小不一的謊話,雖然每個人說謊的頻率與嚴重程度並不一樣,而我們往往只視為人性。過去人們已知:,當不斷看到可愛動物或者令人悲傷的照片時,杏仁核的活動會逐漸衰退,使得情感慢慢麻痺。據此,研究團隊試圖了解人類說謊的時候,杏仁核是否也會發生同樣的狀況?
但最近《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上,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團隊發表一篇從生物學角度探究這類說謊情況的研究。科學家發現人類在說出謊言的時候,會刺激活化大腦的特定部位,使得該區塊逐漸疲乏,最終使得說謊者對謊言逐漸無感麻痺,讓欺瞞旁人這件事情變得彷若常事。
功能磁振造影觀察說謊者腦部變化
研究團隊的實驗方式如下:讓一群各自陌生的成年受試者組成團隊,他們必須觀看一組有錢幣在罐中的圖片,並且告知同伴罐中的錢幣數量,交由同伴去回答,而每次兩方都能獲得報酬。但是研究團隊刻意設定情境:刻意引誘鼓勵受試者自願說謊,因為如此可以讓同伴或自己拿到更多的錢。
實驗過程會同時以功能磁振造影(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掃描受試者的腦部,測量神經元活動所引發的血液流動變化,以此來分析大腦各區域的功能運作。當實驗對象發現說謊能有所回饋時,便會更想要欺騙同伴。可是,即便受試者在實驗過程裡,不一定每次說謊都有好處,他們還是把謊話越說越大。
透過 fMRI 可以發現,當謊話越說越多,杏仁核的活動也逐漸縮小,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成果似乎證明了一種「滑坡效應」,這表示人類說謊或許不只是經過理性的思考計算,可能是因為大腦對說謊逐漸麻痺。
研究是否能推及現實處境仍待考量
就像是我們所知的政客謊言,說得越多越肆無忌憚。但研究人員亦指出,實驗的受試者,因為預期在實驗中說謊並不會受到懲罰,因此才會更放膽在實驗中說謊,但這份研究還有一些限制。因為團隊設計了一個特定環境做實驗,研究人員能夠確實掌握各項變數;但移到其他類型的環境或是現實生活中,不誠實所牽涉的範圍變很廣,而在現實中說往往往得面臨遭受譴責的風險。
因此,研究人員 Tali Sharot 承認,目前這項研究,雖然可以確認杏仁核活動的減弱與說謊有關,但至於是否代表他們在負面情感上產生反應變化,還要進一步所觀察的特定腦部區域,才能推測,所以在將此研究的結論推展到現實世界時,要更加謹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