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最多吃1次!深海魚戴奧辛含量高 第一名卻不是它

▲台灣生命科學會舉辦台灣食品中戴奧辛類多氯聯苯調查分析及健康風險評估。(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世紀之毒「戴奧辛化合物」(Dioxins)是燃燒獲製造含氯物質時,所產生的無色、無味高毒性的脂溶性化學物質,在1997年即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人類確定致癌物。台灣生命科學會王進崑教授表示,人體暴露於戴奧辛的途徑,有95%來自食物,其中又以蟹類及大型海魚佔比最高,建議民眾一週最多吃一次深海魚,以免戴奧辛過度殘留,造成身體負擔。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接受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之委託,自2004年至2012年在傳統及超級市場進行各種食物之採樣戴奧辛類化合物,並進行調查分析,以毒性當量(Toxic equivalency)濃度表示9大類食品中戴奧辛類化合物當量平均濃度,其中以蟹(1.243)和大型海水魚類(0.6)較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食品中戴奧辛類化合物之毒性當量平均濃度數值。(圖/台灣生命科學會提供)

王進崑說,在多氯戴奧辛、多氯呋喃、戴奧辛類多氯聯苯之分布比例上,魚類和海鮮所含戴奧辛類多氯聯苯佔總毒性當量濃度之60-65%,肉類和穀物則僅佔13-40%,顯示河川、海洋是戴奧辛類多氯聯苯之最終貯存場,水生生物尤其是大型掠食性魚類所含之戴奧辛類多氯聯苯濃度較高,這是因為戴奧辛是油溶性且蓄積性的化學物質,「深海魚活得越久,含量就越高」。

在被WHO列為人體確定致癌物後,世界各國1、20年來,皆積極降低戴奧辛類化合物的排放,以期減低居民血液中的戴奧辛濃度。台灣在過去10多年來,從國家攝食資料庫中各種食物之攝食量推估經由食物暴露途徑的戴奧辛類化合物暴露劑量為0.35皮克/公斤體重/天,低於WHO的1-4皮克/公斤體重/天,民眾無需太過擔心。

▲深海魚戴奧辛化合物含量高,一週最多吃一次。(圖/示意圖/東森新聞)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台灣的穀物、水果和油脂中的戴奧辛類化合物,較其他國家相比則呈現持平或略為上升的趨勢,推測可能是水稻等作物受到南部重要工業——鋼鐵業的戴奧辛化合物排放影響。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戴奧辛的半衰期為7年,短期高劑量暴露可能會造成皮膚病變、肝功能異常;長期低劑量暴露,也會引起惡性腫瘤、免疫力異常,甚至有流產、生出畸形胎等風險,建議民眾多吃巴掌大的魚,吃肉時去除肥肉、不吃內臟,食用脫脂奶製品及高纖食品,才能減少戴奧辛暴露。

王進崑教授也說,深海大型魚類如鮭魚、鮪魚、鱈魚等,食用頻率一週最多以一次為宜,動物的皮如雞皮、豬皮、魚皮等,也儘量不要吃,選購鮮乳時,儘量以低脂鮮乳為主,並多攝取豆腐、豆類等植物性蛋白質,食用蔬菜、水果前,也應做到充分洗淨,減少戴奧辛殘留。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