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刀不需盯螢幕,台大目視導系統幫醫師在身體找「亮點」。(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過去醫師要偵測血管灌流或淋巴流向追蹤,包含觀察腫瘤分布情況、判斷乳癌淋巴結可能轉移位置及確認器官血管灌注等,都需要將顯影劑打入體內,再從螢幕整握螢光劑的位置。台大醫院台大資工所及萬芳醫院等團隊合作,共同開發出「靛青綠手術區域即時目視導系統」(iFOVAS),未來可用雷射投影方式,在患者血管組織上定位,讓主刀醫師下刀更精準。
台大醫院外科部教授陳益祥說,靛青綠(ICG)是注射於人體的醫用螢光染劑,此藥物在吸收近紅光760~780mm波段後,會放出800~850mm的紅外光螢光,必須靠特殊紅外線攝影機方能捕捉,雖然ICG敏感度高,目前已廣泛使用在外科手術上,但醫師操作時,必須透過螢幕才能知道位置,無法達到「眼手同步」,而「靛青綠手術區域即時目視導系統」,則是以雷射光作為光源,直接將在患者身體外部找出「亮點」,方便手術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益祥說,在外科醫師的訓練過程中,各式手術的一針一線都要靠醫師的眼睛完成,外科醫師更是相信他們的眼睛,因此,iFOVAS系統可提供外科醫師更直覺的操作體驗,可以提高手術的即時性、安全性與準確性,另外,由於沒有放射線問題,對患者與醫師的副作用也較少。
iFOVAS是由台大醫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台大資工所及萬芳醫院共同組成的螢光顯影研發團隊,在柯基不萌芽計畫的補助下發展出原型機,目前這套系統已於台大醫院施作過心臟病患者、乳癌患者各1例,但由於動物實驗與人體實驗仍在試驗階段,最快3~5年後才會上市。
▼台大醫院已將iFOVAS系統用在1例乳癌患者上。(圖/記者嚴云岑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