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悶悶不樂「日照增加惹禍」 醫揭3原因:比較心理也會影響

▲▼  痛苦,煩惱,焦慮,焦躁,難過,憂鬱。(圖/CFP)

▲每年3月至5月期間,醫院心理門診常見到心理健康問題的高峰期。(示意圖/CFP)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春天是大自然復甦萬物的好季節,然而許多人卻在這個應該充滿活力的季節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專家指出,這可能是春季變化帶來的影響,每年3月至5月期間,醫院心理門診常見到心理健康問題的高峰期,原因包括日照增加、氣候壓力、社會比較心理。

根據新華社報導,大陸大坪醫院睡眠心理科主任李玲指出,每年3月至5月是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時期,背後有3個主要因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生物節律的「錯誤頻率」振蕩,人體的血清素和褪黑素在季節交替中的波動造成情緒的不穩定。春季日照增加,松果體褪黑素急劇減少,而血清素系統需要幾周調整適應,這種神經遞質的「青黃不接」會導致情緒調節失衡。

2.氣候壓力的疊加效應也是一大因素。春季氣壓頻繁波動會影響血氧濃度,誘發疲倦感,而濕度上升增加人體散熱負擔,加重植物神經紊亂,可能出現心悸、失眠等身體化症狀。

3.社會比較的心理效應也會影響情緒。春天常被視為希望與重生的象徵,然而社交媒體上美好的春日景象與實際生活的差距可能引發隱形壓力,導致焦慮和抑鬱情緒。

李玲提醒,要提高警覺,識別出這些情緒問題的信號:如情緒不穩、易怒、失落;睡眠品質下降、失眠或過度睡眠;食欲改變導致體重短期內明顯變化;社交退縮,社交活動變少、與人互動困難;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記憶力下降,常感疲憊等。

專家建議,透過自我調節來積極改善「情緒流感」,包括多到戶外曬太陽,特別是早上起來曬太陽,能刺激大腦分泌血清素,使人整日神清氣爽;多運動,尤其是參加自然環境中的戶外運動,搭配冥想靜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此外,用健康的飲食代替「垃圾食品」,如香蕉、堅果、深綠葉蔬菜、黑巧克力、深海魚類和乳製品;還可以進行認知經驗訓練,減少社交媒體的使用,透過與家人、朋友、寵物的真實互動來替代手機使用,能夠促進內啡肽和催產素的分泌。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