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完不久「就罹大腸癌」!醫揭5原因 紅燈警訊曝光

屁股,放屁。(圖/記者李佳蓉攝)

▲在下次大腸鏡檢查時間未到前就出現大腸癌,被稱為「間隔癌」。(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明明才照完大腸鏡,卻在下次回診追蹤前就發現大腸癌,怎麼會這樣?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吳宗勤說明,這情況稱為「間隔癌」,常見原因包括當下清腸準備不佳、大腸鏡沒做到終點,以及大腸息肉增長速度太快等等。他提醒,一旦有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有血、莫名的缺鐵性貧血、糞便突然變細或出現黏膜、腹脹無法緩解等紅燈警訊要小心。

吳宗勤醫師在粉專衛教說明,所謂的間隔癌,就是在建議回診大腸鏡的時間還沒到,就出現大腸癌。他舉例,只有一顆大腸腺瘤,且在1公分以下,醫師建議大約5年追蹤,但在第3年時又因出現血便而被診斷為大腸癌,這就叫做間隔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宗勤接著說,近日就有一名患者照完大腸鏡發現一個2公分凹陷型的息肉,他認為應該是早期大腸癌。經查,對方距離上次照大腸鏡已是2020年9月,當時在外院揪出2顆息肉,後來確診其他部位的癌症,近期才來追蹤大腸癌,只能說是不幸中的大幸。

▲▼醫師,診間,門診,診所,醫院,就醫,看診,醫師,患者。(示意圖/CFP)

▲間隔癌的發生,與5原因有關。(示意圖/視覺中國)

提到間隔癌,吳宗勤表示,常見原因有5個:

1. 當下清腸準備不佳

2. 醫師大腸鏡拉出來的時間過快(建議6分鐘,最好8分鐘,不含息肉切除)

3. 大腸鏡觀察時沒有將大腸撐開

4. 大腸鏡沒有做到終點(盲腸)

5. 大腸息肉增長速度太快(通常扁平鋸齒狀腺瘤長大速度比較快)

吳宗勤表示,相較於國外,台灣醫療相對便利,因此醫師常讓患者2、3年回診追蹤一次,甚至每年安排內視鏡檢查的都不在少數,要出現間隔癌,相對沒那麼簡單,除非患者本身非常排斥做檢查。

▲醫師表示,罹患大腸癌的存活率關鍵在「發現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率越高。(圖/門諾醫院提供,下同)

▲醫師表示,大腸間隔癌占所有大腸鏡約3~9%。(示意圖/門諾醫院提供)

吳宗勤進一步說明,一般而言,大腸間隔癌占所有大腸鏡約3~9%,但他都會和患者說占比為5%,平均間隔癌都在3年左右被發現,若在1年內被發現,通常都是被漏掉了。而他自己的患者,若屬息肉顆數比較多、菸酒生、患有大腸癌家族病史,都會提醒不要超過3年追蹤。

而若是清腸準備不佳、超過2公分的大腸息肉或是早期癌切除,吳宗勤則建議1年後追蹤,並搭配國健署或公司的糞便篩檢,一旦呈現陽性就提早追蹤。最後他也強調,患者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有血、莫名的缺鐵性貧血、糞便突然間變細或出現黏膜、無法緩解的腹脹,都是要小心的紅燈警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