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直腸癌人變多! 醫3點示警「別以為肛門出血都痔瘡」

紗布,血跡。(圖/Pixabay)

▲不少人都把肛門出血當痔瘡,醫師搖頭了。(示意圖/Pixabay)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在台灣,每31分鐘14秒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其曾連續蟬聯15年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且有年輕化趨勢。有診所發現,近期乙狀結腸癌與直腸癌患者有增多,並藉此提出「3點衛教」,特別強調千萬不要以為「肛門出血都是痔瘡」,此為很重要觀念,若有持續性出血或治療後又出血,請盡快就醫。

有醫師在粉專佳仁診所發文表示,最近2個月診所發現有不少乙狀結腸癌及直腸癌患者,雖然都轉診至大醫院手術治療和化療,但預防勝於治療,因此分享3大觀念供民眾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不可自行認為肛門出血都是痔瘡

雖然大部分出血都出自於肛門問題,但持續性出血或治療後又出血,要提高警覺,必要時安排照大腸鏡,此為相當重要的觀念。

2.肛門一直有裡急內重或大便習慣改變

須至診所或醫院進一步檢查,有時手指一摸「就發現直腸癌」。

3.高危險病人(家族中有大腸癌病史、愛吃燒烤/紅肉者)

年輕者建議每年自費做糞便潛血檢查;大於50歲者可1年自費及1年公費做糞便潛血檢查,再搭配大腸鏡檢查。

▲廁所,便秘,大便。(圖/記者周宸亘攝)

▲當排便習慣改變了也要小心是癌症找上門。(示意圖/記者周宸亘攝)

醫師說明,發生在直腸及乙狀結腸的腫瘤,依他個人經驗仍以持續性出血的症狀佔大宗,所以當發現肛門出血要就醫、不可輕忽。他說,大腸癌的患者持續增多,原因多元,但飲食少油炸、少紅肉並多攝取綠色蔬菜、少菸酒、生活作息正常並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都是預防及早發現大腸癌的不二法門。

馬偕醫院血液暨腫瘤科主治醫師宋孟達曾表示,大腸癌常見症狀依腫瘤生長的位置而異,若是右側大腸,以貧血、腹痛、腹脹,以及體重減輕較常見;若是左大腸或是直腸,則較常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的現象,但往往症狀並不明顯。

宋孟達呼籲,有大腸息肉病史、家族中有遺傳性大腸息肉症或遺傳性非息肉症、家族有大腸直腸癌病史、年齡超過50歲、平常多菸酒、缺乏運動且愛吃紅肉、加工食品等危險因子之民眾,「定期篩檢」是遠離大腸癌的保健之道。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