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忽略「1關鍵」變胃癌! 醫:3症狀小心是警訊

肚子痛,腹痛,經痛,生理痛。(圖/記者李佳蓉攝)

▲醫師表示,胃癌初期沒什麼症狀,發現時常已經是晚期。(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張乃文/綜合報導

胃癌雖一直佔據台灣前十大癌症的排名之一,但因為初期沒什麼症狀,發現時已經是晚期。而在變成胃癌之前,許多人都經歷過胃潰瘍的階段,可能是壓力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若長期發炎,可能進展成胃癌。因此,胃潰瘍是否會變胃癌,細菌感染可說是關鍵。也提醒,出現腹脹、腹痛、胃食道逆流等症狀,都可能是疾病潛在警訊。

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中,胃癌在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位居第8名。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提到,胃癌初期常因「沒什麼症狀」等到發現時,為時已晚。不過,鄰近的日本同樣是胃癌盛行國家,發生率更是台灣的4倍之多,不同的是,日本五年存活率卻比台灣高出4、5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威佑表示,胃潰瘍會不會變胃癌,其實「細菌感染」是關鍵。醫師指出,胃潰瘍主要可分成壓力性潰瘍及感染性潰瘍,分別是由壓力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

陳威佑說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潰瘍,長期發炎可能會損害胃黏膜,造成「腸上皮化生」也就是正常的胃黏膜細胞異常組織化,並進展成胃癌。因此,醫師提醒,治療胃潰瘍時須注意幽門螺旋桿菌是否達到完全清除。

麻辣火鍋,鴛鴦鍋,火鍋料(圖/記者林世文攝)

▲醫師提醒,平時照顧胃就應注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日本胃癌發生率雖高,但陳威佑也說,5年存活率比台灣高出40%~50%的原因,關鍵在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醫師提供3個方式參考:

1.及早做胃鏡,精準取樣確認病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最精確的診斷就是「胃鏡取樣」,若潰瘍原因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醫生會開立抗生素等藥物治療,降低發展為胃癌的風險。

2.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防止腸胃過度刺激: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辛辣食物、咖啡因和過度飲酒。

3.治療後,持續安排胃鏡追蹤:少數的頑抗型幽門螺旋桿菌,會需要更長的抗生素治療療程,需做胃鏡才能清楚確認。

陳威佑提醒,大多數人胃不舒服習慣找成藥吃,但胃部若出現腹脹、腹痛、胃食道逆流等症狀,都可能是潛藏疾病的警訊,千萬不可忽視。醫師認為,疾病雖不可預知,但能提高對身體變化的警覺性,定期胃鏡檢查。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