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腦庫」今揭牌!盼解小腦萎縮、失智症謎底 接受3類腦組織捐贈

台灣腦庫揭牌。(圖/記者趙于婷攝)

▲台灣腦庫代表人謝松蒼教授(右),左為台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暨研究所教授李立仁。(圖/記者趙于婷攝,下同)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台大醫學院今舉行「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台灣腦庫)」揭牌典禮。台灣腦庫代表人謝松蒼指出,腦庫是搜集往生者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神經退化疾病的藥物,如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等。未來將接受「神經罕見疾病患者、腦疾病患者、健康民眾」等3類捐贈。

謝松蒼受訪時指出,過去台灣並沒有自己的腦庫,每到要進行人類腦組織研究時,都要向美國和其他有腦庫的國家申請,且拿到的組織也非常有限,且和台灣人的疾病和基因樣態都有差異,所以很多謎底還是要由「台灣自己的腦庫」才能解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也進一步提到,腦庫本身是一項大愛的計畫,過去門診有一位罕見疾病病友,每次看完門診都會說「我走了,希望把我的腦神經組織留下來,可以提供醫學研究開發新的治療」。這位病友的積極讓謝松蒼相當印象深刻,所幸當時醫學院院長張上淳也相當支持,2017年起謝松蒼也開始帶領著工作小組啟動和籌劃台灣第一個腦庫。

台灣腦庫揭牌。(圖/記者趙于婷攝)

▲解剖後的腦組織都需存放在特殊冷凍冰箱。

謝松蒼也特別說明,現在有血庫和組織庫,都是為了移植醫療用,而腦庫是為了要研發藥物,全世界有不少先進國家都有腦庫,包括美國、澳洲、英國、日本等。他舉例,過去就從腦庫發現的失智症患者的乙醯膽鹼神經元是減少的,這也提供失智症的治療指標,也是現在非常重要的藥物。

另外,謝松蒼也坦言,台灣人的疾病常有特殊基因型,沒辦法經由其他國家腦庫得到同樣的腦組織,且很多腦部的謎底只有做了神經解剖才會知道,因此只有往生後,做病理解剖才有辦法得到正確的診斷,因此捐腦得到正確診斷不只是利他,還是利己。

台灣大學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暨研究所教授李立仁也進一步提到,腦庫還是需要仰賴往生者意願捐贈,願意捐贈者死亡後,大腦要在24小時內急速冷凍,腦庫可以遣派人員前往醫院領取,或他院送至台大,其腦組織會進行剖半、切片等處理,然後保存在低溫-80℃的冰箱中,依照國外的經驗,目前都可以存放4、50年之久。

台灣腦庫的實現讓醫界振奮,但持續維運也是後續問題,除了捐贈者貢獻之外,也非常需要經費支持。對此,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腦庫是台灣研究的重要機構,政府一定會提供支持,除了每年撥款補助外,也可以由研究人員提出相關科學計畫,經審核確認其意義後,也可以透過科學計畫的管道,提供相關經費支持。

由於今日行政院副院長陳建仁也出席台灣腦庫揭牌儀式,薛瑞元致詞時也特別向院長喊話,經費都要從科技預算支出,希望行政院給予支持,國科會、主計總處也願意高抬貴手,在預算審查時了解台灣腦庫的重要性,讓預算進入立法院,在盼望立委們多多幫忙,讓台灣腦庫可以持續。

台灣腦庫揭牌。(圖/記者趙于婷攝)

▲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台灣腦庫)今揭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