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漿菌拉警報!感染途徑、誰是高危險族群?疾管署5大QA一次看

▲▼咳嗽、口罩、感冒。(圖/記者陳俊宏攝)

▲呼吸道傳染疾病秋冬好發,其中肺炎黴漿菌更成為近期預防重點。(示意圖/記者陳俊宏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秋冬好發呼吸道傳染疾病,近期感染科醫師紛紛針對有「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之稱的肺炎黴漿菌進行示警,甚至點出下一波感染潮會落在12月到明年1月。疾病管制署則特別整理5大QA,解釋哪些族群屬於高危險,要如何預防等,提醒民眾多加注意。

感染科權威、台大醫師黃立民日前示警,肺炎黴漿菌目前中國正在大流行,且從台大院內的臨床觀察,感染黴漿菌住院的兒童有明顯增加,很多都是學齡前幼童,相關疫苗研發已成未來比較緊急的重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日前表示,預估下一波感染潮會落在12月到明年1月,感染後若侵犯到腦神經細胞恐釀重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疾病管制署說明,肺炎黴漿菌是一種非典型的細菌,常造成呼吸道的輕微感染,亦為社區性肺炎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因多數感染者可自行痊癒,所以又稱為「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疾管署今日發布5大QA說明肺炎黴漿菌:

Q1、肺炎黴漿菌是如何傳播的?

藉由咳嗷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

Q2、哪些族群是高風險群?

所有年齡都有可能感染,但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易於學校、學生宿舍、軍隊、護理之家及醫院等場所發生疫情。

Q3、要如何預防?

出現咳嗷等呼吸道症狀時應戴口罩,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蓋住口鼻並立即丢棄,若無紙巾可改以上臂或手肘代替,切勿直接用手;落實肥皂勤洗手。

Q4、感染後會有甚麼症狀?

最常見的疾病型態為支氣管炎;常見症狀為喉嚨痛、倦怠、發燒,及可能有持續惡化甚至長達數週的咳嗷;約有10%的人會得到肺炎。小於5歲的孩童感染時,除有上述症狀外,可能以喘鳴(wheezing)表現。

Q5、要如何治療?

多數感染者可自行痊癒,若發展為肺炎,應遵照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

針對肺炎黴漿菌抗藥性問題,疾病管制署曾經2019年發布醫界通函提醒,內容提到各國研究顯示肺炎黴漿菌對巨環類抗生素的抗藥性有增加的情形,治療的困難度隨之上升,呼籲要減緩肺炎黴漿菌抗藥性產生及預防感染,籲請合理使用抗生素。

防疫醫師林詠青日前說明,黴漿菌一線治療會使用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但是統計與相關研究顯示,在2000年之後,一線抗生素的抗藥性逐年上升,在亞洲抗藥性高達9成,台灣去年的研究報告則顯示,抗藥性達7成。不過,黴漿菌不是只有這一款抗生素可用,其它抗生素有同樣效果,有替代療法,惟兒童使用要注意安全性,臨床醫師需評估治療方式。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