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為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1名,外科名醫點名1種胸部特點罹癌率較高。(示意圖/亞大附醫提供)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乳癌18年來蟬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1名,且發生人數持續成長,光去年就醫人數就超過16萬人。關於乳癌的迷思,相信不少人都聽過「乳房較大的人,較容易得乳癌」的說法,或是有規律自我檢查沒發現硬塊,即代表胸部很健康?對此,外科名醫江坤俊一一破解,但也直言「乳房摸起來較硬」的女性,罹患乳癌機率真的比較高。
外科名醫江坤俊日前在《健康2.0》衛教影片中破解乳癌5大迷思:
迷思1:胸部越大的人罹患乳癌機會越大?
江坤俊試問「美國人得到乳癌的機率有比亞洲人大嗎?」答案是沒有,胸部越大者並不會提升罹患乳癌機率。不過他示警,胸部「實質性越多」的女性要小心,在做乳房攝影時,會發現胸部裡是脂肪加上實質組織,因此乳房摸起來比較硬、乳房實質組織比較多的人,得到乳癌機率反而比較高。
迷思2:有規律自我檢查沒有發現硬塊,表示乳房很健康?
江坤俊說,有時乳房內長硬塊,用手也不一定有辦法摸得到,基本上要能觸摸到必須腫瘤比較淺或比較大的狀態下,若不大又長在較深處「你手摸也摸不太到」。他建議,除了自我檢查外,也應定期找醫師進行專業檢查,例如乳房攝影2年1次,乳房超音波若無異狀下建議1年做1次。
迷思3:乳癌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年輕人無須檢查?
江坤俊直呼,這是很大的錯誤!雖然很多癌症都是老年人較容易發作,台灣人乳癌好發年齡為45~50歲,但近幾年有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下乳癌患者佔所有乳癌16%,意即6位乳癌患者中就有1人為40歲以下,因此年輕人當然也要檢查。
迷思4:乳房檢查很痛,若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
「當然不對啊!」江坤俊表示,癌症的形成需要時間,舉例若於45歲做乳房攝影,搞不好乳癌在48、49歲時形成,前面照正常不代表後面沒事。因此他建議,乳房攝影每2年照1次,至於超音波則視病灶有無,若有腫瘤則每3~6個月追蹤一次,「不是檢查一次沒事就一輩子沒事」。
迷思5:乳癌跟遺傳有關?沒有家族史就不用擔心?
江坤俊說,這句話前面對、後面錯。並舉台灣現狀表示,罹患乳癌的患者中有60%為家族裡第一個得乳癌的,家族史固然重要,但絕不代表無家族史就不會得乳癌。
▲根據統計,每10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圖/達志示意圖)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醫師指出,在乳癌相關防治上,可透過觀察胸部外觀及早警覺,包括「異常分泌物、硬塊或增厚、局部突出、局部凹陷、皮膚紋理變化、尺寸異常變化、腋下腫塊、皮膚發紅潰爛」都是容易警覺的外觀明顯症狀。
沈彥君說明,由於不同的乳癌類型或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要注意的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內出現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
沈彥君提醒,除了乳癌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還有很多,包括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越高、初經來得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30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
沈彥君強調,若發現乳房出現腫塊,不用太過於驚慌,因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務必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另外,定期篩檢也相當重要,定期安排乳房篩檢,才更有機會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