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胃病,但平日並無感到身體不適的症狀。(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張乃文/綜合報導
許多人雖有胃病,但平日其實沒有感覺到身體有異狀或不適。醫師指出,每個人對於疼痛的忍耐度不同,但對於慢性胃炎造成的潰瘍,若輕忽,很可能會演變成胃癌。因為大多數人在胃癌早期並不會有症狀,進化的過程需要一段時間,盡可能在胃癌形成前先發現黏膜病變,才能阻止並預防胃黏膜癌化。
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提到,近期整理報告時,發現很多人都診斷出胃潰瘍與幽門桿菌感染。醫師詢問病人後,得到大多數的答案是「平日裡並無感到身體有任何異狀和不適。」因為有些人合併慢性胃炎、有些人合併萎縮性胃炎,多數人則是合併腸上皮化生。
詹宜學說,幾乎每位病人都會問「為什麼都沒有感覺?」對此,醫師解釋,每個人對於疼痛的忍耐度不一樣,通常慢性胃炎造成的潰瘍,往往不是兩三天的事,也因為長期胃處於發炎狀態,長時間不健康,導致病人不覺得身體有任何不適感。
▲醫師提醒,一旦輕忽病情,最後可能會演變成胃癌。(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詹宜學強調,通常遇到這類型的病人,若發現的早可說是慶幸,因為一旦輕忽了病情,最後可能會演變成胃癌。醫師說明,大多數的病人在胃癌早期時,不會有症狀,通常是經過長期的時間、一連串的黏膜病變而形成。
至於胃癌的致病因子,詹宜學指出,幽門桿菌就是其中之一,由於幽門桿菌的感染,胃黏膜會逐漸形成慢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低度分化不良、高度分化不良 ,最終形成胃癌。因此,盡可能的在胃癌形成前先發現黏膜病變,阻止並預防胃黏膜癌化,若有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是可以提前做好預防及治療。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李宜家教授說,胃癌發生原因大致上與環境、飲食、免疫、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慢性胃病有關,其中8至9成的胃癌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教授指出,另根據國內的研究資料指出,國人胃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為3成,原鄉高風險地區盛行率可達6成,而原鄉胃癌標準發生率也高於全國,顯見胃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與胃癌發生率對原鄉地區民眾的威脅更大。
李宜家說明,一旦發現有判斷有異狀,如果是癌前病變者,就會建議每二到三年追蹤一次,如果有幽門桿菌感染,就進行除菌治療,在胃癌發生之前就介入,得以達到預防效果。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