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基質瘤若出現症狀,可能是腫瘤已經大到一個程度。(圖/資料照)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胃腸道基質瘤(GIST)是好發在胃腸道的惡性腫瘤,發生的位置從食道到直腸都有可能出現,是僅次於大腸癌、胃癌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但卻很少人熟知。醫師指出,胃腸道基質瘤症狀不明顯,有一半的患者幾乎沒有症狀,有症狀者大多是因腫瘤已大到一個程度,若是晚期已轉移不能切除者,平均存活率僅約1年。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雖然GIST也發生在腸胃道,卻跟一般大眾所認知的胃癌、腸癌的特性大不相同,從組織特性看起,胃癌和腸癌屬「腺癌」居多,病灶在腸胃道黏膜上,但GIST屬於「肉瘤」,生長位置在黏膜下層或肌肉層。
進一步從發生原因看起,胃癌好發於「50歲以上、長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家族病史、愛吃醃漬食品」等;GIST相同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以50~70歲年齡階層為最多,男女比例約1比1,但背後的危險因子仍不清楚。
梁程超說明,罹患GIST有一半的人幾乎沒有症狀,即便有症狀大多是因腫瘤已大到一個程度,黏膜表面形成潰瘍,導致慢性出血、上腹悶痛、胃腸阻塞、貧血、體重減輕等不適,就醫後才被發現,此時預後的存活率已大打折,若是晚期已轉移不能切除者,平均存活率僅約1年。
梁程超也提到,臨床大多數是健檢照胃鏡意外被發現,由於胃腸道黏膜下腫瘤不一定都是惡性腫瘤,檢查時若發現可疑病灶尺寸小於1公分,可先不用進行手術切除,後續追蹤就好,但若病灶大1公分,需進一步接受內視鏡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查,如果腫瘤大小超過2公分,就建議切除。
台灣每年罹患GIST新發生人數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罕見,根據衛福部公布的108年國人癌症發生年報統計,發生在胃部的GIST新增有233人;發生在小腸則新增251人。梁程超提醒,雖然GIST成因不明,症狀也不明顯,但可透過腸胃內視鏡、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檢查,幫助提高胃腸道基質瘤的篩檢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