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承哲醫師認為,健保價量調查制度雖立意良善,但卻可能造成劣幣逐良幣的情況。(圖/杜承哲醫師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各廠退出台灣 醫師曝:與健保價量調查制度有關
近年頻傳國際新藥進不來,近期更爆出台灣藥廠因擔心健保定價過低,影響國際價格,一度不願在台上市。然而,不只藥品出現此類狀況,與民眾生命息息相關的醫療器材,也出現歐美原廠品牌因為價格因素無法與中國製造醫材競爭而被取代的狀況。澄清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杜承哲表示:受健保價量調查制度影響,醫材健保給付額日漸調降,雖此制度原意良善,長久下來恐導致健保給付價格愈來愈低,恐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排擠效應。
杜承哲醫師進一步指出:「健保價量調查制度立意良善,不希望各家醫院使用醫材的價格上有落差,算是一種消費者保護機制,長遠來看,也能控制健保支出。然而台灣製作醫材、藥品量體相對較少,今天若希望幫患者省錢,就會不可避免地採用到中國的醫材。」價量調查制度固定以市場價格調降給付額度,當具有價格優勢的中國醫材大舉進入台灣醫療體系後,就有可能讓排擠效應發生。
歐美醫材進不來 醫師憂「民眾恐錯失新技術醫材」
中國醫材挾帶價格彈性優勢,憑藉健保價量調查制度排擠其他醫材生存空間,關於中國醫材對於醫師臨床使用上的影響,杜承哲醫師表示:「雖所有醫材進口會需要經過審查,但目前比較難做到很廣泛的測試,還是以廠商的文件及測試報告為主,但醫師端在使用上的感受,不見得會跟審查的是相同的。」
而關於使用中國醫材的利弊,杜醫師則表示,使用具有價格優勢的且沒有安全疑慮的中國醫材當然沒有問題,但長久下來對於台灣尚在發展階段,還未完全成熟的本土醫材產業的發展,就會是種傷害。此外,在醫材市場中,通常最早開始研究,負擔研發成本的以歐美原廠為主,因此進貨成本較高,反之,部分中國廠商藉由複製原廠的研發成果製作相同醫材,因不須負擔研發成本,就可以有更好的價格優勢。
價量調查制度讓「複製者」取代「研發者」的情況被放大,長久下來,歐美最新的醫療產品因價格考量推出台灣市場,而民眾想要使用新技術醫材,只能「等」中國廠商開始製作「複製品」才行。這將使得台灣跟國外用的醫材越來越脫節,想用品質較佳的醫材,只能到國外去或專案進口,可能價格翻高好幾倍,吃虧的還是患者。
▲歐美最新的醫療產品因價格考量推出台灣市場,而民眾想要使用新技術醫材,只能「等」中國廠商開始製作「複製品」。
醫界呼籲「政府應正視健保制度」 有競爭才有進步
層出不窮的健保制度議題,皆顯示現行的「健保價量調查制度」會造成許多品牌因不堪虧損而撤出台灣,影響民眾選擇權利。如要讓台灣醫療環境變好,應正視健保價量調查制度,讓社會福利資源被合理分配,讓台灣醫療環境能夠兼顧品質和價格負擔,給付費用應合理評估,有競爭才有進步;此外,對於台灣本土產業的發展,產官學界應密切溝通,討論出產業保護的機制,鼓勵台灣自主開發,避免受制於人。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