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雲漢直腸癌逝世。(圖/翻攝自YouTube/中研院)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中研院士、中研院政研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5日在家中因直腸癌離世,享壽67歲。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痛覺,主要常見症狀包括大便有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等;但若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經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達90%以上。
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根據國健署最新資料,每年約近1.7萬人罹病,藝人豬哥亮、余苑綺等,也都是因直腸癌過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謝文斌指出,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疼痛感覺,主要常見症狀包括「大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一下腹瀉,一下便祕)、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祕、體重減輕、貧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臨床遇到有明顯症狀的病人,很多都已進展到中晚期,治療起來複雜且困難,治療過程與結果對病人和家屬都是一個沉重負擔。
事實上,大腸癌是可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早期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而根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約可降低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目前主流的糞便潛血檢查是用免疫法,就是檢驗糞便是否有血反應,不需做飲食限制,相當簡單方便。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則表示,直腸癌好發年齡是60~70歲,年紀輕就罹癌,主要還是跟基因有關。糠榮誠進一步提到,正常來說,腸癌約會在40~50歲出現瘜肉,但一般都是約5~10年才會變癌症。腸癌大便有血是多數人的第一觀念,不過更有不少人會認為是長痔瘡,而未多加留意,導致延誤治療。糠榮誠說明,腸癌的血便通常是「暗紅色」的,而痔瘡的血則是「鮮紅色」,門診遇過不少患者因為觀察到大便有血,緊張就醫,但有些都是因為痔瘡或只是肛門外破皮出血。
在預防上,國健署也提醒,由於大腸癌的早期並無症狀,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而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最安全且方便的篩檢工具,檢查結果如有異常(篩檢結果為陽性),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除了篩檢外,日常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國健署目前也有補助50~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建議50~74歲民眾每兩年至少做一次糞便潛血檢驗,有個人/家族息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更建議直接接受全面的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到40歲。
糠榮誠強調,民眾若有糞便出血、家族史或符合癌症篩檢資格者,應定期接受檢查,若確診罹癌,在術後一定要定期追蹤,近年也出現不少與基因較有相關性的,更需要嚴密追蹤,千萬不能輕忽。
朱雲漢於2012年當選第29屆中研院院士。根據中研院介紹,他在1956年2月3日出生於台北市,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並獲得台大政治學碩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自1998年起任教台大政治系,曾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客座副教授,三度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還擔任過國科會人文處政治學門計畫審議人以及諮議委員,接著兼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民主化、東亞政治經濟以及兩岸三地政經發展。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