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藥局藥師鄭文柏分享異位性皮膚炎個案。(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雖然許多人在年紀增長後會改善,但仍有人持續發作甚至惡化。一名47歲的男性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入冬後四肢關節處嚴重搔癢,自行購買抗黴菌藥膏另沖熱水止癢,症狀卻持續惡化,還因此抓到脫屑流湯。藥師提醒,若發炎長期未改善,應盡快就醫檢查,以免錯誤用藥造成抗藥性。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牽涉到多種機制,情況嚴重甚至需要醫師開立生物製劑或免疫製劑治療,但一般常見的輕微異位性皮膚炎,則可透過皮膚保濕劑、含抗組織胺的皮膚止癢劑與外用類固醇改善。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林邦德表示,除了使用外用藥膏外,也可透過改善日常生活,如減少攝入致敏食物、保持環境整潔、放鬆心情減輕壓力等改善。
社區藥局藥師鄭文柏說明,成人異位性皮膚炎好發部位限縮在四肢關節內側,若皮膚搔癢且抓到脫乾屑、苔癬化,就要當心是異位性皮膚炎找上身。成人異位性皮膚雖然不如小兒會誘發氣喘與過敏性鼻炎,但若誤信偏方讓皮膚持續發炎造成的黑色硬皮、裂痕等也會影響美觀。
鄭文柏提到,該名47歲男性就是在四肢關節出現搔癢症狀時,大量使用抗黴菌藥物止癢,「幾乎2~3天就會用掉一條」,洗澡後也會塗抹凡士林軟膏希望幫皮膚鎖水,但症狀均未改善。
他表示,抗黴菌藥物為輕中度類固醇藥膏,雖然可以抗發炎,但用錯症狀恐造成抗藥性,凡士林、嬰兒油等乳膏也無保濕成分,建議在患部先塗乳液再抹凡士林,減少皮膚水分散失。患者也可視自身過敏原,減少攝取乳製品、堅果類、海鮮、辛香料等刺激性物質,到藥局買藥時也要先諮詢藥師,才能對症下藥。
▼異位性皮膚炎保濕產品挑選原則。(圖/記者嚴云岑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