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有血卻當痔瘡?小心是大腸癌。(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4年蟬聯國內癌症發生排行第一名,台灣名人因它離世的新聞也時有所聞,像是豬哥亮、余苑綺、賀一航等人。雖然其治癒率高,不過因對症狀的忽視容易使病情惡化。醫師蘇銘堯指出,不少人發現排便出血時常當痔瘡,事實上很可能是大腸直腸癌,他提醒,當合併「1個超有感症狀」小心癌症已找上你。
土城醫院內科部部主任、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蘇銘堯醫師在《健康2.0-名醫觀點》頻道中指出,在大腸直腸癌患者中,出血也是其中一項徵兆,若合併有排便不乾淨、裡急後重的感覺更要排除腫瘤的可能。裡急後重指的是屁股感覺重重的、想上廁所卻一直上不出來,「『這感覺』是大腸癌或直腸癌的非常重要警訊」,須排除是否有靠近肛門的直腸腫瘤產生,雖然有些內痔較嚴重患者也可能有感,建議要進一步檢查排除。
▲裡急後重的超有感症狀,可說是判斷大腸癌的重要警訊。(圖/截自名醫觀點YouTube)
蘇銘堯說明,大腸長度約80~100公分,在體內形成「ㄇ字型」,因此可將大腸癌分為左側及右側。左側大腸癌因較靠近直腸,因此症狀大多與排便習慣改變較有關,常會有排便不順、糞便形狀變細、裡急後重或大腸出血等,大約有60%大腸癌都發生在左側。
至於右側的大腸癌症狀則不如左側來得明顯,蘇銘堯進一步解釋,因糞便在右側時還未成形,所以不會導致排便習慣改變,但容易出血,會有貧血或糞便潛血呈現陽性,務必檢查確認是否有右側大腸腫瘤的可能。
提及大腸癌危險因子,蘇銘堯點名4種人:
1.家族遺傳
2.飲食愛吃紅肉、燒烤、油炸物
3.抽菸、喝酒
4.肥胖、糖尿病。大腸癌與代謝症候群也有關聯,根據統計發現肥胖或糖尿病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會提高。
想要預防大腸癌,蘇銘堯提醒,最主要仍是維持正常、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另外,也要控制血糖及所有新陳代謝指標,以降低罹癌風險。
►上班族必備!「熱銷No.1葉黃素」還你水亮電眼不想睡~
►超大罐「抗菌洗衣精」買4送2!只要799$別猶豫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