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輩子無法做自己!韓國「K–長女」反思:家人間也要保持社會距離

▲家庭。(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對於許多長子或長女而言,從小就會被賦予照顧弟妹的使命。(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 梁在鎮、梁在雄 譯/蔡佩君

「長女」二字,讓我這輩子都無法活出自我

我在祖父母的照顧下長大,小我一歲的弟弟獨佔萬千寵愛,所以我從小就非常渴望得到關愛。一直以來姊姊與長女的稱號重壓在我肩上,即便如此,只要看到或吃到好吃的東西,我還是會想起媽媽,對於自己獨自享受而感到罪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梁在鎮
許多長女長子從小開始就會被父母賦予「照顧弟妹」的使命感,有時候還需要承受「老大表現得好,其他兄弟姊妹才會效仿」的壓力。因為是長女長子,比起其他兄弟姊妹,多半從小就背負著偌大的責任。

在這種情況下,長男雖然要承受家裡的責任,但相對地也會獲得諸多補償。相較之下,被賦予義務的長女卻無法獲得相對的權利。雖然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好多了,但基於重男輕女的思想,在大多數情況下,兒子仍被視為是家中的資本,在教育方面獲得更多支持;而女兒卻必須投身至生活的前線,這也是最近在韓國出現「K–長女」這個新興詞彙的背景因素。

有些家庭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和睦,但深入探究之後,會發現其中有一人一直不斷地在犧牲—這個角色大部分是母親或長女。問題出在有很多人直到忍無可忍爆發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是犧牲的代罪羔羊,連家人們也對這個角色感到理所當然。

若成長過程中,不是父母而是由祖父母撫養的話,就更容易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下長大。明明自己努力想成為一位有用的人,卻無法獲得相對的正面回應,當然會令人感到空虛,以及相應的被剝奪感。

▲過年,團圓,拜訪,親戚,年夜飯,拜年,新年,慶祝,吃飯,春節,圍爐,示意圖。(圖/CFP)

▲家人之間也必須要保持社會距離。(示意圖/取自CFP)

梁在雄
來精神健康醫學科就診的女性裡,長女的比例相對較高。這當中有人因被要求一定要成為有用的人,長時間無法休息,更由於無法拒絕請求,最後爆發,甚至患上恐慌症。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個人價值無法被認可,只好不斷在效用性上尋求認同。尤其女性感知情緒的能力較佳,總會根據父母期望的方向去生活,特別是會遵循被自己理想化且一視同仁的母親所做出的決定。在這個情況下,如果結果差強人意,會很難認為這個決定是由自己所做。

在如此處境中的你,若對母親產生罪惡感,就要先追溯這個想法是從何而出。問問自己,這究竟是出於長女對母親的負債意識,還是對母親純粹的愛?如果對某人感到不妥或罪惡,這個對象的形象很可能早已扭曲,所以需要努力保持客觀看待自己與母親。

大部分父母在老大照顧好兄弟姐妹的時候都會給予稱讚,孩子為了被稱讚,就開始更努力照顧弟妹。當這個情況反覆發生,孩子甚至會逐漸開始擔心父母,特別是長女還會去揣摩並思考母親的立場。問題在於,此時母親感謝孩子的心意,反而會演變成依賴孩子的傾向。當孩子已經不像孩子,開始背負起這些重擔,一定要將「你還只是個孩子,不需要照顧父母」的訊息傳遞給他。

梁在鎮
如果沒有經歷這個過程,持續維持與母親之間情感上的熱愛,長大建立自己家庭之後,也還是會繼續犧牲並努力給予付出。但不論再怎麼沒有代價的犧牲,只要是人都會產生期待。如果這時候沒有給予適當的補償,會使背叛感和憎恨大幅增加。父母與子女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長女與母親的關係過度緊密,就有必要控制好彼此的關係。
如果妳認為自己是「K–長女」的話,希望妳可以好好思考,妳為了家人或母親所做的事情,究竟是為了他們還是為了滿足自己,或者是只因為不做就不安心?

家人之間也必須要保持社會距離,希望妳可以練習讓自己過得更加舒服。

▲▼             。(圖/方舟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連我都不瞭解自己內心的時候:韓國90萬人的線上心理師,陪你重新理解不安、憂鬱與焦慮,找到痛點,正視內心的求救訊號》/ 梁在鎮、梁在雄/ 方舟文化出版


►外出必備!加厚型純水濕巾 整箱擦臉也安心

►大罐抗菌洗衣精!添加茶樹油有效洗去塵蟎,4罐只要$399!

►台灣首賣!日本原汁原味【花月嵐】大蒜拳骨拉麵禮盒組搶購中!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