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痔瘡及息肉/腸癌都可能導致肛門出血。(示意圖/Pixabay)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一名患者因痔瘡發作,流出暗紅色血跡且出現頭暈,但就醫檢查沒有貧血,憂慮傳訊息求助醫師怎麼一回事。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在粉專分享該案例,藉此衛教指出,最常見的排便出血原因有3種,其中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出血可能為惡性。她也一一判別其症狀,當出現無痛排鮮血、排便習慣改變,應立即就醫。
鍾雲霓醫師近日在粉專《痔瘡手術女醫師-鍾雲霓》指出,最常見的排便出血原因不外乎為「肛裂、肛門破皮;痔瘡出血;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出血」,前兩項為良性出血,最後則是惡性出血。至於是否能以血色區分病因為何,她則說,「自己很難分啦!出血時都嚇死了,到底有誰能冷靜分析,又有誰能不要自己騙自己?」
▲該如何分辨出血病因,醫師這樣說。(圖/達志/示意圖)
究竟是肛裂、痔瘡還是癌症?鍾雲霓說明仍有跡可循:
1.肛裂、肛門破皮出血
其特點在於排便時帶著傷口撕裂疼痛感,滴血在馬桶裡或擦拭時染在衛生紙上。建議可先觀察2週左右,配合多泡澡或肛門周邊多沖熱水,可能會滴滴答答幾天後痊癒。
鍾雲霓也提到,有些人天生肛門緊、易肛裂,但較不容易有痔瘡脫垂問題,對於這類族群,更高量的纖維質、維持更鬆軟濕潤的糞便為主要保養策略。她也提醒勿慌張,肛門多半會隨著歲月越用越鬆,只要比他人更注重排便健康,就有機會自行改善。
2.痔瘡出血
不會痛的排便出鮮血,量有時很大甚至「小血柱噴射」,伴隨多多少少的肛門腫脹異物感。雖然這種出血最終演變會是不管軟、硬便都出血,但排便稍軟仍比較能繞過這坨皮薄餡多的血球。當發現出血太頻繁、每個月來一次,或每次量都染紅整座馬桶,擺著流久了會導致慢性貧血,請就醫。
3.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出血
無痛的排便出鮮血,連肛門異物感、疼痛感都沒有,若加上平時排便順暢卻變得常腹瀉,要小心有惡性可能,千萬不能拖,務必立即就醫。
鍾雲霓呼籲,45~50歲後,請考慮做大腸鏡檢查,這檢查並非年年要做。一般大腸黏膜長息肉需6~8年、息肉變壞需2~3年,若做過第一次為正常,往後3~5年檢查一次即可,甚至正常一陣子後再拉長年限至5~8年一次,可免除罹患大腸癌的疑慮與風險。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