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責任感的枷鎖會帶來束縛感。(圖/達志/示意圖)
文/鳥居MIKO(律師、心理諮商師)
緊迫盯人的「責任感」
首先,不惜犧牲睡眠時間,仍然堅持努力工作的你。你是不是在責任感、使命感的驅使下,為了完成任務,不惜粉身碎骨,即便犧牲自己的日常,仍然持續不斷地努力呢?然後,是不是在不知不覺間,開始不再期待任何人的幫助,獨自承受著一切,馬不停蹄地不斷奔走呢?接著,你開始終日幫自己找些理由,不再挑戰真正想做的事情。
剝奪自由的咒語
在旁人眼裡,看起來似乎有些怠惰,但其實你有發現自己真的十分努力嗎?如果你拚命地守護自己,想盡量讓自己停留在原地,努力維持著不需要擔負責任的角色,反而需要耗費更大量的精力。這是否總讓你感到疲累?前面兩種情況看起來完全相反,但其實兩種情況都套著名為「責任感」的腳鐐。兩種選擇的原點都是「一旦接受就必須堅持到底」的心靈禁錮。
前者是基於責任問題,所以要像馬車般不斷地辛勤勞動,後者則是因為既然非做不可,所以就要努力避開責任。
「一旦做了,就必須堅持到最後。」我的母親從小就一直這麼告訴我。「不管做任何事,都必須負責任」,其實不光是我,我想許多孩子都聽過這樣的話。但是,這句話會隨著自身的成長,逐漸轉變成一句剝奪自由的咒語。
試著「不負責任」後的結果
「不論發生什麼,都必須承擔全部責任。」這種責任感的枷鎖會帶來束縛感。於是,我索性試著做出與過去完全相反的事情。「試著取消約定好的事情」、「試著不去做曾答應過要做的事情」。
過去我總是鄙視那些說話老是出爾反爾的人,因此對我來說,這種做法可說是一大挑戰。
我心驚膽顫的進行了嘗試,因此我明白了內心中存有的「恐懼」。「不負責任的我毫無價值」、「不負責任的做法會遭受責難,並受到鄙視」諸如此類的恐懼,不斷在我的內心裡盤旋。然而,實際嘗試後卻發現,現實結果出乎意料地平和。所謂的大失所望,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專家表示,不該為放棄努力可能會被當成怠惰者而感到不安。(圖/pixabay)
就算做出不負責任的事情,別說是責難,反而還受到敬佩。當然,鄙視的情況也完全沒有,反而還博得好感,「原來MIKO也會這樣。讓人鬆了一口氣」,又或者反而會激勵他人,「那就交給我來做吧!」當我意識到這個事實的時候,我才發現「不該對還沒發生的事情,先自我恐懼」、「不該為放棄努力可能會被當成怠惰者而感到不安」。
「就算不負責任,仍然會被愛。」
之後,我便打著這樣的隱形標語過生活,我開始慢慢放過自己,在周末賴床的罪惡感、自在過生活的罪惡感等,所有限制自己的一切規範,就這麼逐一被排除在外。
以自由的心「負責」
就這樣,我放棄努力,讓自己有更多充裕的時間,心情也變得更加輕鬆。於是對「負責」的印象逐漸從過去的沉重轉變為現在的自由。我過去認識的『幸福達人』們有個共通點,他們總是能確保悠閒且放鬆的時間,過著十分從容、舒適的生活。他們會對自己所選擇的事物善盡責任,但是,那些並不是沉重的責任,而是以個人意志為前提的輕鬆責任。所以不會有半點壓力,非常地自由。重點是不需要耗費心力。
其實自由和責任是成對的,這是我在他們身上學到的。只要有負責任的覺悟,任何事都能夠自由地選擇。其實「責任」和「責任感」是完全不同的。「責任」本來就存在,因為做出某種選擇,所以就必須負責任,而「責任感」則是基於自己的主觀意識或是情感,源自於自己虛構的妄想。
因此,比起實際承擔的「責任」,「責任感」所帶來的壓力反而更加龐大且沉重。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妄想,讓自己產生那麼巨大的責任感呢?因為從小就一直堅守著許多「應該做○○」的原則,才會導致自己無法選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責任和責任感的不同在於,前者本來就存在,而後者則是源自於自己虛構的妄想。(圖/pixabay)
如果「只是因為應該做○○而選擇去做」,就不會想為自己所選擇的道路負責任,於是就會把「其實自己並不想做」的過錯,全怪在他人頭上,同時又背負著「可是又非做不行」的矛盾想法。因此,責任感就會逐漸變得龐大且沉重。
如果負責任並不是基於自己個人的自由意志,而是被虛構的責任感所囚禁,當突然遭逢大病或交通意外等問題時,所謂的責任就會發生「強制結束」的情況。過分逞強、努力的人之所以突然病倒或是受傷,可能是內心正在發出求救訊號,「拜託,停下來。不然就無法挽回了。」
另一方面,自由的人只會承擔自己所選的「必要責任」,所以不會有半點壓力。拋開「責任感」,只選擇自由與隨之而來的必要「責任」。
只要能夠做到這一點,責任的重量就會消失殆盡。這時我才開始意識到,「只承擔必要的責任,原來是這麼輕鬆」。儘管如此,持續努力幾十年的人早已經成了「責任感的專家」。或許稍不注意,就又會馬上啟動拚命努力的開關。為避免大意鬆懈,建議大家提起幹勁,定期舉辦一次「大膽放鬆的活動」。
勇敢小壞 試著在約定當天,毫無理由地放他人鴿子。
本文摘自《勇敢小壞,不再辛苦當好人才自由:正義律師與心理師,教你解放心囚的21個練習,用「逆思考」改變疲累人生》/鳥居MIKO(律師、心理諮商師)/方言文化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