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太谿穴、陰陵泉穴、內庭穴可以穩定血糖。(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科技業擔任高階主管的50歲蔡姓男子,工作忙疏於身體照護,既沒時間運動,飲食更是不忌口,一次外出不慎跌倒受傷,小腿上不大的傷口卻歷經數月無法痊癒,經檢查後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且有夜間頻尿與大便次數多且軟散症狀,經中藥與針灸治療及飲食控制,不僅夜尿與排便症狀獲得改善,飯前血糖也獲控制。
楊茲甯醫師問診發現,蔡先生除了夜間頻尿的情況,白天排便的次數也很高,通常在進食後1個小時就會有便意,不時跑廁所達3至5次,大便的質地軟散如爛泥般,容易沾黏馬桶。其餘還有腰痠、頭暈目眩、眼睛酸澀、容易口乾、腹脹等問題。蔡先生外型雖然高大壯碩,脈診的結果卻是三部沉軟無力,觀其舌象為典型的陽虛舌。
楊茲甯醫師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屬中醫學「消渴病」的範疇,主要病變部位在肺、胃、腎,基本病機為陰津虧損,燥熱偏勝,臨床表現為口渴多飲、口乾唇燥、皮膚搔癢等,可用滋陰清熱的方法來治療。若病情日久失控,則陰損及陽,反倒使腎陽衰微、腎失固澀,引發夜尿頻數不禁;另一方面,因腎陽先虛,元氣衰弱不足以滋養脾腎,亦導致頻繁排便且質地軟黏的問題。
▲針灸氣海穴、關元穴、大橫穴,可調補脾腎之氣,改善頻尿與頻便。
楊茲甯醫師開立腎氣丸、縮泉丸為主方,加入溫補脾腎的中藥,並運針於肚子上的穴位如氣海、關元、大橫,調補脾腎之氣,以改善頻尿與頻便。再加上腎經的太谿穴,脾經的陰陵泉,胃經的內庭穴等具有穩定血糖功效的穴位。經治療3個多月後,蔡先生夜尿的頻率已下降至兩次,睡眠品質改善良多,白天精神變好、排便的次數也降低,工作起來更有效率。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蔡先生回診時驚喜的表示,本來將近150mg/dl的飯前血糖,竟然也意外地下降了,穩定的維持在110mg/dl左右,獲得良好的控制。
楊茲甯醫師提醒,糖尿病的患者,除了飲食需忌口,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少吃加工、調味過重的食品,也要控制糖份的攝取,過甜的水果、含糖飲料都要避免。更要適度的運動,以提振陽氣,太極拳、瑜珈、健走等都是很棒的選擇,此外依據個人的體質與病程的演進,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協助,方藥對症,輔以針灸。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品質。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