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心血管監視儀 讓麻醉中的過敏性休克化險為夷

▲奇美醫學中心麻醉部部長陳貞吟(左)與醫師王立楷,進階心血管監視儀可及早鑑別病人低血壓的原因並對症治療,讓麻醉中的過敏性休克化險為夷。(圖/記者林悅翻攝)

▲奇美醫學中心麻醉部部長陳貞吟(左)與醫師王立楷,進階心血管監視儀可及早鑑別病人低血壓的原因並對症治療,讓麻醉中的過敏性休克化險為夷。(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00多人因藥物引起「過敏性休克」,在全身麻醉時發生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少見但是非常危急的併發症,發生率大約是1至2萬分之一,嚴重者可能致死,是民眾不可忽視的問題。

奇美醫學中心麻醉部醫師王立楷指出,「麻醉」對於手術的成功與否,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若曾有藥物過敏的經驗,一定要在手術前的麻醉訪視與麻醉醫師詳細溝通,才能共同守護手術中的麻醉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立楷醫師舉案例說明指出,37歲林先生,平日身體健康,卻因工作中跌倒而傷及頸椎,造成四肢無力及麻木,一週後至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求診,經診斷為頸椎狹窄造成脊髓壓迫,醫師建議進行減壓手術。

此手術採全身麻醉,也依常規進行麻醉誘導、氣管內插管及動脈導管置放,隨後注射預防性抗生素。因林先生在麻醉誘導後的血壓有逐漸降低的情況,麻醉醫師立即給予大量靜脈輸液,卻無明顯改善,於是給予中等劑量的靜脈注射升壓劑;但在2分鐘後,林先生的心跳速率在10秒內由每分鐘50至60次忽然變慢直到心跳停止。

外科醫師馬上開始壓胸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同時麻醉部醫師王立楷由靜脈注射腎上腺素,林先生的心臟在1分鐘內恢復跳動。麻醉部其他醫師趕來協助急救,並將動脈導管接上「進階心血管監視儀」,判讀數據得知病人的周邊血管阻力過低、心輸出量過高,所以高度懷疑為過敏性休克,也因此推測為麻醉誘導時使用的肌肉鬆弛劑或抗生素所引起,故針對過敏性休克立即進行治療後,林先生的生命徵象逐漸回穩。

奇美醫學中心醫療團隊向病人家屬說明事發經過及處置後,在家屬的同意下繼續手術並順利完成,且急救過程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

王立楷醫師指出,麻醉中病人若發生預期之外的低血壓時,需鑑別的原因眾多,包括病人原有的疾病、隱藏性出血、心肌梗塞、麻醉藥物的作用、過敏…等,而醫材、麻醉藥物、消毒藥水、輸血…等情況,都有可能引發過敏。如果只有發紅、搔癢、蕁麻疹等皮膚反應,並不太會影響生命安全;最擔心的是可能致命的過敏性休克(嚴重過敏)。

全身麻醉發生過敏性休克的機率約1至2萬分之一,症狀包括:心跳過快、過慢甚至停止、血壓大幅降低、支氣管痙攣等,可能在幾分鐘內發作,也可能幾小時後才表現出來。但因為手術中的無菌考量,通常無法完全掀開病人身上的布單來檢視病人的皮膚是否有過敏的表現。加上病人在全身麻醉之下無法描述自己的症狀,所以有時無法即時正確診斷。

王立楷醫師說,奇美醫學中心麻醉部為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於10年前引進「進階心血管監視儀」,經常使用於重大手術與可能發生大出血的手術,累積了豐富的判讀經驗,曾經數次幫助麻醉醫師,成功救治手術中發生過敏性休克的病人,減少過敏性休克所產生的不良後果。有別於一般傳統生命監測儀所能提供的資訊,「進階心血管監視儀」可以藉由分析動脈血壓波形,提供隱藏在血壓背後的資訊,以幫助麻醉醫師及早鑑別病人低血壓的原因並對症治療。

王立楷醫師表示,利用各種新型監視儀,皆可讓麻醉醫師進一步掌握麻醉病人的生理變化,而奇美醫學中心麻醉部,同時也積極推動麻醉資訊化及精準麻醉,讓台南地區的民眾能有更安全舒適安全的麻醉經驗。

錶殼+海軍深藍色運動錶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