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房間變溫暖,封住風口縫隙,中心位置最暖和。(圖/達志/示意圖)
文:Hello醫師/黎佳燊
醫學審稿:賴建翰醫師
冬天保暖您做對了嗎?每當寒流來到,很多家庭都會紛紛開暖爐,有的住家也會有恆溫器(Thermostat)的裝備,好調高室溫溫度,但這可能會耗費很多電。以下舉出5個較省錢的撇步,包括一些要避免的迷思,提供給各位民眾參考。
溫馨提醒,冬天不僅在外要做好保暖,在家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我們待在室內的時間相較會更長,只有讓身體維持在舒服的溫度,才不容易感冒或生病。
1.穿多層保暖 吸濕排汗衣物最禦寒
有種冷叫作「媽媽覺得你冷」,面對寒冷天氣就多穿幾層衣服,其實這是對的,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的人很容易覺得冷,有的人對冷較無感。而多層次穿衣的好處就在於方便脫下,當覺得熱時,只需要脫下外層的一兩件即可。當然,選擇保暖的衣服材質也很重要,天然纖維(Natural fibers)與吸濕排汗質料(Moisture-wicking fabrics)例如聚酯纖維,皆能有效禦寒;蠶絲(Silk)和羊毛(Wool)則屬於透氣纖維,除了保暖還能幫助身體排汗。
此外,法蘭絨布(Flannel)和羊毛絨(Fleece,又稱抓毛絨),也是禦寒熱門衣物之一,但不建議直接接觸於皮膚上穿,因為它沒有吸濕排汗的功能,稍微流汗就可能變得濕濕的,因此讓身體感覺更冷。其實,只要穿上一般的素T,再加上一層能隔絕外面溫度的衣物,以及防風防水的外套,寒冷氣候就拿您沒轍了。請謹記,身體愈是乾爽,所能保留的熱能愈多,相較就會愈暖。
2.頭和身體要保暖 在家穿襪子拖鞋
您可能聽過這樣的說法,人的頭散熱最快,所以只要頭部暖了,全身就暖了,但這不完全正確。頭部的確對禦寒較弱,但這並不意味著只要做好頭部保暖就沒問題了,當頭部受寒時,寒意會透過頭皮上大量的血管,傳送到身體部位,因此讓人覺得冷,所以身體和頭部的保暖一樣重要。
此外,戴上圍巾能讓胸部和頸部保暖,同時還可以幫助臉部防風,若還覺得冷,也可以戴上連指手套(Mittens)和耳罩(Earmuffs)。
如果在戶外活動,可以在鞋裡放鞋中底(Insoles),這有助於隔絕地面傳送至鞋子的寒冷。回到家後,記得要換穿另一雙襪子,因為我們的腳會排汗,汗水會讓腳部感到更冷。切記做到正確保暖,睡眠品質才會好。
▲回到家要換另一雙襪子替腳ㄚ子保暖。(示意圖/unsplash)
3.封住風口縫隙 房間中心最暖和
為減少暖爐的電費開銷,聰明的方法是封閉住家的風口,避免外面的冷空氣進入屋內,要留意的地方包括像門縫、窗口,以及屋頂。白天有太陽時,可以拉開窗簾讓陽光投射進家裡;晚上則要關緊窗戶,並用抹布或毛巾密封隙縫,而窗簾最好選擇能隔熱的材質,布料愈厚效果愈好。
腳踩在地板上覺得冷?在家除了穿拖鞋之外,也可以舖上地毯。此外,通常我們會將沙發和床位靠著牆放,但冬天時,因為其靠近外面,所以感覺會更冷,較溫暖的位置應該是屋子或房間的中心區塊。
4.暖爐不會起痔瘡 身體保濕要兼顧
關於坐在電暖爐的電熱器(Radiator)上會長痔瘡(Hemorrhoids)的迷思,這是錯誤的資訊。同樣的,觸摸或坐在冷的表面上,皮膚也不會起痔瘡,但為讓室內空間的保暖,請確保暖爐的排風口沒有東西阻擋。
除了使室內環境升溫,保持環境濕度也很重要,空氣濕度過低,反而會讓身體失去過多水分,而透過空氣加濕器(Humidifier),或在桌上放一杯水,空氣中的水分就能鎖住熱能,使皮膚保濕。
另外,吊扇有一個小技巧,多數的廠牌會有兩種旋轉模式,分別是順時鐘和逆時鐘,前者為我們熟悉的概念,讓熱風上,冷風下;後者則是相反,特別為天氣寒冷的季節而設計。只要開啟逆時鐘模式,天花板上的熱空氣就會往下循環,但此根據仍存爭議,也可能會因房間的空間設計和風速,而有不同的結果。
5.在家烹飪多運動 喝酒無法助暖身
冬天讓人特別想吃熱騰騰的火鍋,以及那些能幫助暖胃的食物,所以不少人會在家料理,不論是燉湯或烘焙,烹飪過程所使用的熱能可幫助暖和整個空間,同時也能享用美食,真是兩全其美!
享受美食之餘,有的人會想藉酒暖身,而根據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簡稱BHF)的資料,人在喝酒後感到身體很熱,是因為酒精導致血往皮膚表面流,所以臉會通紅。而由於血已離開身體重要的器官,因此人對冷的感知系統會變遲鈍,且體核溫度(Core temperature)也會下降,並可能導致體溫過低(Hypothermia),尤其冬天在外宿醉的話更是危險。
面對寒冷的冬天,建議少坐多動,透過運動燃燒卡路里,身體促進新陳代謝也會提高其溫度,簡單的在家做訓練,或是做家事,都能夠達到暖身的作用。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