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腦中無聲炸彈!神經介入治療「腦動脈瘤」免除開顱風險

▲醫師阮郁修主任表示,神經介入手術不僅傷口小、恢復快,也能減少開顱的併發症,是治療腦動脈瘤的新選擇。(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醫師阮郁修主任表示,神經介入手術不僅傷口小、恢復快,也能減少開顱的併發症,是治療腦動脈瘤的新選擇。(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13日上午舉辦「腦動脈瘤衛教講座」,由影像醫學部吳彬安副院長、神經介入診療科阮郁修主任與高齡整合照護科許晉譯醫師聯手講解腦動脈瘤的成因及治療方式,並分享預防腦動脈瘤的秘訣,提醒民眾定期健康檢查,抓出腦中的「無聲炸彈」。

今年四十九歲的林小姐,嚴重頭痛持續三年,且右眼脹痛,不僅常常淚流不止又視力模糊,經過台灣東當地醫院的檢查,發現腦中有一顆一點五公分大的腦動脈瘤,當時很慌張林小姐表示,先生也在網路查詢有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發現花蓮慈院有不用開顱就能治療腦動脈瘤的神經介入手術,所以決定來花蓮慈院求醫,並從神經內科轉到神經血管介入診療科由阮郁修主任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阮郁修主任表示,預防腦動脈瘤破裂的治療方法有外科手術的開顱夾閉腦動脈瘤,以及神經介入手術,從腹股動脈穿刺透過導管輸送醫材栓塞腦動脈瘤等兩種術式。其中神經介入治療有白金線圈栓塞,將動脈瘤空間填滿,阻擋血流再沖刷動脈瘤;血流導向裝置,使血流無法再進入瘤內,也能促進血管重建;支架輔助栓塞等三種栓塞腦動脈瘤的治療方式,不僅傷口小、恢復快,也能減少開顱的併發症,是治療腦動脈瘤的新選擇。

阮郁修主任指出,林小姐的顱內動脈瘤非常巨大,在2018年以神經介入手術為林小姐裝上網眼細緻的血流導向裝置來治療,使血流直接跨過動脈瘤口,不再流進瘤裡,經過追蹤半年後,一點五公分大的動脈瘤就幾乎消失了。

衛教講座上林小姐開心的分享,現在眼睛不會痠痛,也不會一直流淚,頭痛症狀也大大改善,生活品質也得到提升,很感恩阮郁修醫師帶領團隊為她治療,讓她不用翻山越嶺到北部或南部就醫,也謝謝每週不辭辛勞從台東載她到花蓮看診的先生。

▲醫師阮郁修主任表示,神經介入手術不僅傷口小、恢復快,也能減少開顱的併發症,是治療腦動脈瘤的新選擇。(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49歲的林小姐開心分享,現在眼睛不會痠痛,也不會一直流淚,頭痛症狀也大大改善,生活品質也得到提升。

腦動脈瘤又稱為「無聲的不定時炸彈」,一但腦動脈瘤這顆炸彈破裂出血,就會引起出血性腦中風。高齡整合照護科許晉譯醫師表示,動脈瘤形成的原因包含動脈壁長期受到血流不平均的壓力,使動脈血管鼓出如氣球般的一個囊泡,形成動脈瘤;另外,脆弱、受損的血管壁也會導致動脈瘤,尤其高血壓的病友更要注意控制血壓。

腦動脈瘤好發於五十歲至六十歲的中年人,其中高危險群,除了高血壓外,還有高血糖、高血脂、動脈硬化者、有動脈瘤家族病史、自體免疫疾病、多囊性腎病等病友以及年長者、抽菸族群都得注意動脈瘤找上門。

許晉譯醫師指出,這些族群的共通點都是動脈硬化,動脈硬化使血管失去彈性,也會使血流的速度增加,衝擊動脈硬化後失去彈性的血管壁,是罹患腦動脈瘤的高危險群;而患有動脈瘤的病人,大部分都沒有症狀,只有少數人有頭痛或者複視的症狀發生,甚至得等到動脈瘤破裂後才會有頭部劇痛、甚至昏迷的症狀,是腦中的無聲炸彈。

許晉譯醫師也提醒,根據統計,每一百人就有三至五人患有腦動脈瘤,要抓出潛藏在腦中的炸彈,可以考慮用腦部核磁共振、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檢查,儘早發現腦部動脈瘤。目前建議有腦動脈瘤或有蜘蛛膜下腔出血家族史者,可以考慮進行檢測,以早期發現動脈瘤。另外,關心自己健康狀況的民眾,建議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影像檢測。

「並非所有的動脈瘤都會破裂」許晉譯醫師表示,一百個動脈瘤的患者,大約只有一個患者會在一年內有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情形,而多數的腦動脈瘤能透過密切觀察後,以保守治療去進行追蹤。但是,腦動脈瘤破裂所造成的高死亡率以及高失能比例,總是讓病友們覺得應該要接受手術治療比較放心,若需進一步做手術治療,則要評估動脈瘤破裂風險以及手術併發症之風險。

許晉譯醫師也建議民眾平常保持規律的的生活作息、多運動維持血管彈性、控制高血壓,而抽菸的病人,建議一定要戒菸,預防動脈瘤從自我健康管理開始,降低動脈瘤產生的機率。

影像醫學部吳彬安副院長表示,腦動脈瘤無聲無息,大部分的病人都是做了影像檢查、磁振照影的時候才會發現,所以藉由衛教講座讓民眾及病友認識腦動脈瘤外,也能更了解動脈瘤的治療及預防方式,避免腦中風的發生。

►他奶奶的美麗小秘訣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