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比成人更易中暑!天熱戶外出遊孩子喊「走不動、渴」是警訊

▲▼親子,出遊,腳踏車,運動(圖/記者周宸亘攝)

▲高溫戶外場合要注意孩子有無中暑跡象,圖為親子出遊示意圖。(圖/記者周宸亘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各級學校陸續放暑假,不少家長帶小朋友出遊,不過近來連日高溫,不時可以看到小朋友喊著「好熱、我好渴、走不動了」,也經常看到家長希望孩子「再撐一下、繼續走」。急診科醫師示警,頭昏、口渴、手腳無力走不動、躁動不安、脾氣暴躁都是中暑初期症狀,且小朋友比成年人更容易發生中暑,應該提高警覺,適當休息、補充水分。

▲▼熱浪,戶外噴泉,陽光,夏日,夏天,炎熱,天氣,高溫,中暑,烈日,紫爆,暑假,小朋友,兒童,缺水。(圖/記者李毓康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炎夏高溫,親子出遊活動。(圖/記者李毓康攝)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急診醫師王士豪日前分享經驗,他前往景點象鼻岩時看到兩個家庭,大人帶著約莫幼兒園大班或者小學一年級年紀的小朋友,大人全身遮陽、撐傘,小孩則是短袖短褲,沒有遮陽。兩個小朋友都走到哭,且喊著「口渴、很熱、不走了、走不動了」,至於身旁大人,一個者硬扯著他的手要他繼續走,另一個則是以鼓勵方式要孩子「加油、堅持下去、就快到了。」

「這兩個小孩已經快要中暑了好不好!」王士豪看到此景相當無奈,他解釋,人體中心溫度是攝氏37.5度,體表皮膚的溫度比中心體溫約低攝氏1.5度,約為攝氏36度;而人體的蓄熱及散熱,不管是輻射或是汗水蒸發,主要都是依靠面積很大的皮膚。

王士豪指出,如果在氣溫高於攝氏36度的環境下激烈活動,又缺水、缺乏流汗、散熱不良,體溫會因為「吸熱大於散熱」,使溫度越來越高,如果沒有適度休息、確實遮陽或是補充水分,就很有可能發生中暑或是熱衰竭。

特別小孩體表面積佔身體比例大,新陳代謝效率比大人高,體內產熱較快,會導致身體的蓄熱遠遠大於散熱,也因此,小孩比成年人更容易發生中暑。

▲▼健康,運動,喝水,睡眠,防疫,口罩。(圖/pixabay)

▲戶外出遊水分補充很重要,示意圖。(圖/pixabay)

王士豪提醒,一定要注意會導致中暑的氣溫,包含絕對氣溫或體感溫度高於攝氏36度,應該暫停戶外運動,且在室內要開冷氣空調。

若要在高溫下活動「水一定要喝夠」,王士豪說,水分補充以有規則休息、規則適量飲水,且有淡黃清澈尿液或有流汗作為指標;同時也要注意補充鹽分,鹹餅乾就是不錯選擇。

活動前建議應該先喝300至500cc的水,每15至30分鐘休息時,再補充300cc的水。如果是三小時內的行程,身上至少要準備2公升飲用水,大於三個小時甚至可以帶到一加侖(3.78公升)的飲用水備用,除了自救,也有機會分給他人喝,說不定可以救人一命。

▲▼夏天,防曬,高溫,炎熱,中暑,台北市,信義區,路上行人。(圖/記者周宸亘攝)

▲炎熱天氣中,孩子若喊走不動、口渴,可能是快要中暑的警訊,圖為親子出遊示意圖。(圖/記者周宸亘攝)

王士豪也建議,要適時休息免得體內熱量產生太多太快,散熱不及而導致中暑。建議只要活動15至30分鐘,或是身體覺得任何不舒服、覺得口渴,就要找遮陽處適當休息,並同時補充水分,到身體沒有不舒服為止。

至於在豔陽下活動,遮陽不只是要防曬而已,更是要避免陽光直接曝曬到皮膚,減少太陽輻射直接加溫皮膚的輻射吸熱效應,適當的遮陽,陽傘、大盤帽、薄長袖,就可以有效降低體感溫度。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