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湛醫師為欣欣進行針灸治療。(圖/記者王兆麟翻攝,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剛滿一歲的欣欣因出生時難產發生缺氧性病變,造成腦性麻痺。今年八月開始在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兒科主任楊成湛門診接受針灸、中醫捏脊按摩、中藥配合復健的中西醫合療模式,治療三個多月後肌張力異常與肢體協調性有明顯進步,同時食慾差與便祕也改善許多。楊成湛表示,呼籲家有腦麻兒的家長不要放棄,中西醫合療是對腦性麻痺病童更好的治療模式。
▲楊成湛醫師為欣欣進行中醫捏脊按摩,放鬆肌肉張力,增加運動能力。
「像是她趴著時脖子抬不起來,也不會翻身,其他同齡孩子能做到的,她都做不到,後來她長越大,肌張力異常的狀況就越來越明顯。」欣欣的爸爸說,當初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試著中西醫合療,想不到卻收到不錯的效果,欣欣的體重從原先的6.7公斤增加至8.3公斤,情緒、睡眠、排便與抵抗力都有明顯改善外,在肢體異常張力明顯改善很多,並且更有活力,看在家長眼裡是最大的信心與鼓勵。
▲為欣欣雷射針灸。
楊成湛以針灸、中醫捏脊按摩、中藥配合復健的中西醫合療模式,以針灸與中醫捏脊按摩促進欣欣的腦部循環與改善運動神經功能及肌肉張力,也以中藥調理脾胃與提升免疫功能。平時照顧欣欣的阿姨胡小姐表示,除西醫常規復健治療外,欣欣每週接受針灸與捏脊按摩治療一次、每次約三十分鐘後,並回家進行中藥藥浴。治療一個月後,就很明顯感受到欣欣接受聲音、影像的刺激後,身體與情緒反應增多,整體而言比治療前進步許多。
腦性麻痺是大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因某些原因造成某些腦細胞受到傷害或病變,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常合併語言溝通及智能與學習發展上的多重障礙。腦性麻痺相當於中醫「五遲」、「五軟」、「五硬」。楊成湛表示,兒童大腦具有相當的可塑性,依中醫經絡循行理論,以針灸百會四神聰、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太衝與捏脊督脈、膀胱經與按摩經絡經穴,可以改善腦部循環,促進肌肉及神經末梢的功能,放鬆肌肉張力,增加運動能力,改善腦麻病童的肌肉張力、增強肢體活動度,並輔以中藥如杜仲、遠志、白朮、茯苓等來醒腦開竅、開脾健胃。
▲楊成湛醫師為腦麻病童看診治療。
健保局推出「小兒腦性麻痺中醫優質門診照護計畫 」,讓腦性麻痺孩童能在健保給付範圍,獲得更完善的中醫醫療照護。此計畫經由西醫門診確診為小兒腦性麻痺病患、或外院轉診確診為小兒腦性麻痺病患,年齡區間限定為2-12歲。可透過小兒科或復健科門診轉介約診加入此計畫。
楊成湛表示,除接受西醫常規復健治療外,每週針灸治療次、每次約三十分鐘後,並回家進行中藥藥浴,結合西醫復健、中醫針灸、中藥藥浴之三合一中西醫合併共照治療。這種中西醫合療模式也應用於其他自閉症及發展遲緩的病童。希望透過中西醫共同照護模式,來提供花東地區的病童們更完善的中西醫合療照護模式。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