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變化大氣喘易好發!控制3要點幫氣喘兒「好好呼吸」

▲▼控制氣喘要點。(圖/藥害救濟基金會提供)

▲控制氣喘要點。(圖/藥害救濟基金會提供)

文/藥害救濟基金會

時值秋分,日夜溫差變化大,是氣喘的好發季節;除了氣候因素外,這幾年來隨著空氣汙染及過敏原增加,環境因子也成為誘發氣喘發作的重要風險因子。近年孩童的氣喘問題逐漸得到重視與留意,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針對家中有氣喘孩童的家長,整理重要氣喘觀念及照護錦囊3妙計,幫助家中小寶貝好好呼吸,提升生活品質。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12歲以下兒童氣喘盛行率是5.6%,有73.3%沒有定期回門診追蹤,且多達67.2%完全沒有使用治療氣喘的處方藥物。此外,今年國際研究月刊研究報告2也指出,全球每年約有400萬名孩童因為空氣污染而導致氣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妙計1、留意症狀與發生頻率

許多家長常將長時間的咳嗽誤以為是感冒未痊癒的症狀,然而若5歲以下的小朋友反覆性喘鳴或咳嗽,很可能就是氣喘。與一般感冒或病毒感染不同的是,兒童的氣喘會出現較長時間的咳嗽、喘鳴、呼吸沈重等症狀,通常會超過十天,在清晨或夜間會有明顯的咳嗽,導致小朋友在睡眠中醒來或伴隨著喘鳴聲及呼吸困難的症狀

另外,當發現小朋友發生咳嗽或出現喘鳴聲,要特別注意這些日常的不適症狀是否受到運動、大笑、大哭或是環境風險因素影響,如二手菸、空氣汙染、塵蟎、黴菌、花粉、冷空氣等,盡量讓孩子遠離易引起氣喘發作的過敏原或危險因子,保持情緒平穩。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家長,若家中孩童長期咳嗽未癒,應就醫進行檢查;若被確診為氣喘,在天氣轉涼之際或周遭居家環境,要特別留意小朋友的氣喘症狀與發作頻率,避免延誤治療,造成病情惡化。

妙計2、定期回診規律用藥

兒童氣喘藥物分為控制型(controller)與緩解型(reliever)兩類藥物。控制型包含吸入型皮質類固醇(inhaled corticosteroid, ICS)和口服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 LTRA);緩解型為吸入型短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short-acting β2-agonist, SABA)。

目前的氣喘治療,根據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2019最新氣喘診療指引,建議5歲以下有氣喘病史或喘鳴發作頻繁症狀的孩童,於日常使用長期控制型藥物,以控制病情

若是急性發作或因季節有偶發性氣喘症狀,於有需要時可使用吸入型短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來緩解氣喘症狀。但是,提醒家長,小朋友若長期使用緩解型藥物,容易增加未來氣喘症狀的發生頻率或惡化的風險,建議家長遵照醫囑,協助小朋友於平日規律使用藥物控制,預防急性氣喘症狀發生。

吸入型皮質類固醇是目前治療輕度氣喘的首選控制藥物,可以舒緩支氣管發炎,控制症狀,增進肺功能,減少氣喘發作或急性惡化住院的風險;使用後可能會有局部副作用如口咽部念珠菌和發聲因難,使用後可漱口來降低副作用。另一類控制型藥物為口服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如zafirlukast或zileuton,可以減緩氣管發炎反應,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嗜睡、咽炎、鼻炎和肝酶升高,然而相較於吸入型皮質類固醇,單用這類口服藥物的治療效果較弱。

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長期使用這些藥物會帶來不良反應,然而氣喘治療的目標:在於控制症狀和減少惡化的風險,避免造成呼吸道的永久性傷害。目前治療方式採階梯式來調整用藥,通常醫師會先評估小朋友的病情,進行至少三個月的治療期,再依治療後的反應調整藥物,若病情控制良好或有改善,醫師則可能逐步減少用藥劑量及避免可能的藥物不良反應。

因此,提醒家長要規律配合醫囑,協助家中小朋友用藥,正確操作吸入器,不宜貿然停藥,方能有效控制氣喘,讓孩子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增進同儕互動與人際關係,幫助孩子快樂成長。

妙計3、妥善遠離過敏原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除透過醫師評估與觀察小朋友的日常症狀,定期回診規律用藥外,更要妥善地避開過敏原:

1.減少暴露在容易誘發呼吸道不適的危險因子中,像塵蟎、動物毛屑、黴菌、二氧化氮、煙霧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也避免讓小朋友待在吸菸的房間或車內等空氣不佳的環境,以免誘發氣喘發作。

2.外出或天氣溫差大時,要戴上口罩,避免不良空氣品質和冷空氣過度刺激,引起呼吸道不適。

3.若小朋友對特定藥物或食物會產生過敏,就醫時一定要提醒醫師;喜愛冰冷食物和飲品的小朋友,需按照醫囑服藥,避免過量或吃太快,加重呼吸道不適症狀。

4.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遵照醫囑按時用藥及運動建議,選擇適合孩子的運動場所和種類,以預防運動時引發氣喘。

孩子的氣喘控制與治療需要家長的配合,透過早期診斷、遵從醫師指示,定期帶小朋友回診及正確用藥,可以達到良好控制;避開生活中的過敏危險因子,孩子的氣喘可以獲得妥善照護及增進生活品質。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