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氏症診斷新進展 失智症狀出現前15年生物標記能檢測到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人口老化所衍生的疾病照護問題日益擴大,其中失智症對於病人和家屬來說都是極沉重的負擔,如何有效預防、早期正確診斷都是延緩失智症的良方。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蔡銘駿指出,失智症類型的早期診斷能幫助醫師精準用藥、減少病人藥物負擔;安南醫院引進德國研發之新科技-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Amyloid PET),可以一窺病患大腦中的病理變化。

蔡銘駿醫師說,病患注射正子藥物後,藥物進入大腦中與阿茲海默氏症生物標記「類澱粉蛋白」結合,透過正子斷層造影掃描,可影像呈現β類澱粉蛋白腦中分布,幫助臨床醫師釐清認知障礙病因、確診或排除阿茲海默氏症。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年長者經常面對的就是失能或失智的困擾;依據內政部2018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全台失智症人口有26萬9725人,亦即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一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家裡若有1位失智症患者,對於整個家庭所帶來的衝擊不容小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此,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特別成立失智症團隊,整合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精神科等,提供病患及家屬最完善的診斷和治療環境,幫助病患早期診斷早期處置或治療,延緩疾病的惡化,減輕未來個人與家庭的負擔、維持生活品質。

蔡銘駿醫師說,失智症為一群疾病症狀的統稱,與記憶、思維能力減退相關,病因可歸納為退化性、血管性和其他因素導致等,要確認是哪一種類的失智症,需要醫師藉由許多證據來綜合判斷,才能找出失智症的病因,做出最合適的處置;隨著醫學與科技的進步,失智症的診斷開始進入生物標記(Biomarker)檢測的時代,不同種類的失智症,其腦中的生物標記(Biomarker)也不相同,可以做為診斷的精準依據。

神經外科主任莊皓宇指出,失智症中以阿茲海默氏症占60至80%最為常見,病患的腦中會出現兩種生物標記:類澱粉蛋白堆積和神經纖維纏結,早在病患出現臨床症狀的15年前,類澱粉蛋白即開始在腦中堆積,然而過往沒有檢查可以立即偵測到這個生物標記,須等病患過世後將大腦解剖才可確診;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Amyloid PET),可以影像呈現β類澱粉蛋白腦中分布,對於早期診斷相當有助益。

 蔡銘駿強調,正常老化和失智症在記憶力的衰退,有程度和頻率上的差異,失智症在日常生活中忘記事物的頻率較高,即使旁人提醒也想不起來或毫無印象,並且有明顯的逐漸惡化情形。除了記憶力之外,對於語言、執行力與空間辨識能力等認知功能也有減退,並影響到日常工作或生活,若出現以上症狀者,建議儘快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測斷。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