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太累!「累喘腫」恐是心臟衰竭 速就醫勿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心臟血管外科鄭伊佐醫師與病友分享心衰竭的外科治療。(圖/慈濟基金會提供,下同)

心臟血管外科鄭伊佐醫師與病友分享心衰竭的外科治療。(圖/慈濟基金會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有「心臟癌症」之稱的心臟衰竭,以前都會認為是「心臟無力」,但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劉維新醫師說,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包括容易累、喘、腫等,由於症狀與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忽略,因此延誤黃金治療時間。21日上午,花蓮慈院心臟內科團隊舉辦心臟衰竭病友會,並邀請心臟血管外科鄭伊佐醫師與鄭穎倢營養師分享「養心」秘技,與病友一起找回健康的心。

四十六歲的陳先生,去年十一月開始就發現感覺胸口悶、只要一走路就會呼吸困難、全身無力,讓他坐著喘,躺著也喘,尤其是睡覺時老是覺得枕頭睡了很不舒服,讓他全身痠痛又胸悶,直到把枕頭墊高之後才有比較好一點。今年二月,陳先生實在是喘得受不了才掛急診,檢查後才發現是自體免疫血管炎併發急性心肌炎,導致心臟衰竭。當時劉維新醫師判定陳先生為末期心衰竭,情況相當危急,甚至一度考慮需要接受換心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臟血管外科鄭伊佐醫師與病友分享心衰竭的外科治療。(圖/慈濟基金會提供,下同)

鄭穎倢營養師分享營養照護的「養心」秘技。

幸運地是,陳先生在心臟衰竭團隊的照顧下,不僅配合藥物治療、水分控制、每日監測體重、血壓、心跳及記錄數值,並積極接受心臟復健以及藥物、飲食控制。半年後,陳先生開心地說,「他的心臟功能從原先的17%恢復至48%,走路運動也能超過三十分鐘以上,甚至還能再次出國旅遊了!」

「心臟就像馬達,推動血液到全身再流回心臟,當馬達的馬力不夠、無法順利推動血液時,就是心臟衰竭。」劉維新表示,如果發現自己「噓累累、祙喘氣、腳腫腫、躺不平,咳不停」,在日常生活中若爬樓梯沒爬幾階就覺得喘、常常覺得疲累、下肢水腫等,都有可能是心臟衰竭的症狀,一定要趕快就醫!

輕微的心臟衰竭可透過藥物、調整生活型態來治療;嚴重的病人當心臟功能持續下降,則必須接受外科手術。心臟血管外科鄭伊佐醫師表示,治療重度心臟衰竭除藥物外,還包含機械性循環輔助系統,如主動脈氣球幫浦、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心室輔助器,前二者屬於短期支持系統,可提供一個月內的心臟或心肺功能救助,而短效型、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則提供短期或長期的支持。至於末期心衰竭,藥物治療和機械性循環輔助系統都無效時,心臟移植是唯一的方法。

▲心臟血管外科鄭伊佐醫師與病友分享心衰竭的外科治療。(圖/慈濟基金會提供,下同)

病患陳先生目前恢復狀況相當穩定,參與病友會特別感謝劉維新醫師(左)。

要有效扭轉心臟衰竭病情,除了積極接受心臟衰竭藥物治療、配合醫囑及定期回診外,還需嚴格控制飲食的水分及鹽份。鄭穎倢營養師表示,建議心臟衰竭的病人包含開水、藥水、飲料、湯汁等,每日飲水量不超過1500毫升外,同時也要減少鹽分攝取。一般健康成人每日攝取鹽分6公克;心臟衰竭患者最好每日鹽分攝取不超過3.5公克,鄭穎倢營養師建議病友,烹調食物鹽分一律減半,少用調味料,以天然食材取代人工調味,以免因食入過多鹽分,讓體內排水功能變差,且低鈉飲食還可改善口渴感覺。

心臟衰竭牽涉許多共病,是相當複雜的疾病,需要跨領域合作整合照顧。劉維新也強調,對於心臟衰竭患者而言,「積極接受治療等同於保養自己的心臟」,建議心臟衰竭的病人要適度運動,每天量體重和血壓,注意飲食,少鹽少油少糖,定期回診追蹤及服用藥物,可避免心臟衰竭症狀惡化,也能延長壽命,就不會讓生命隨時倒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