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者可能面臨吞嚥困難,飲食也成為不容易的事。(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即將是農曆春節,圍爐吃團圓飯的時刻,但是家裡長者可能卻因為吃飯這件小事所苦!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數據,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有12.8%、超過40萬的老年人有吞嚥困難;國內另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有近萬人一餐需花費超過2小時,另有逾3成患者會因進食時間過長感到不耐煩,甚至發脾氣。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表示,吞嚥困難除了腦部受傷、頭頸癌等疾病因素,自然老化也是一大原因,因為老化時常伴隨牙齒脫落、咀嚼能力退化、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讓長輩進食時「嚼不爛」、「吞不下去」。
王亭貴指出,吞嚥困難初期症狀包含進食容易嗆咳、明顯的流涎、食物卡在喉嚨等現象,即可能是吞嚥障礙的前兆,但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民眾往往忽略,但如果吞嚥困難沒有積極介入處理,可能導致在喝水、進餐時因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嚴重時甚至危及性命。
王亭貴表示,臨床面對最大問題就是一般人對吞嚥困難認知程度低、造成就診率低,但只要即時介入,適當復健,可大大改善狀況。
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表示,在咀嚼吞嚥困難的飲食照護上,「吞嚥復健」與「改善進食狀況」最為關鍵,除了控制每餐進食時間小於1小時外,為了改善食物難以吞嚥的狀況,必須注意進食姿勢、食團大小與食物質地,同時保留食物原有風味,提升食慾,確保攝取足夠的營養。
王雪珮建議,針對吞嚥困難者應適當「增加滑順度」、「增加凝聚性」幫助順利、安全進食,過去常見有照顧者拿廚房常見的太白粉、番薯粉當作增稠劑勾芡,但王雪珮提醒,太白粉需在食物加熱過程使用,冷卻後容易結塊,反而不利於吞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