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利用iPSC成功製出卵原細胞 人工卵子有望了

生醫觀點

生醫觀點 生醫觀點

生醫觀點專注提供生技及醫療產業的重要觀點及發展趨勢,協助華文讀者透過我們的觀點對生技應用技術、醫療產品及生技服務等新知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台灣國人普遍有晚婚、晚生育的情況,不孕症的比例也跟著越來越高,根據2016年國情統計,女性頭胎年齡為31.85歲。台北醫學大學生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曾啟瑞教授表示:「女性最適合生育的年齡為21至28歲;過了32歲之後,卵子的數量會明顯減少、品質也會下降,也增加懷孕難度。」上個月,京都大學齋藤通紀教授的研究團隊宣布,已成功做出形成卵母基礎之「卵原細胞」(oogonia ),有望受惠於為不孕症所苦的夫妻。該論文已於21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電子版上。

世界首例 日本科學家成功培育出卵子

多年來,科學家們試圖在實驗室裡,利用培養皿的方式製造出人類的卵子細胞,儘管這個實驗頗具爭議,不過日本科學家斎藤通紀(Mitinori Saitou)及九州大學的同事成功從小鼠幹細胞製造出成熟的卵子和精子,並培育出健康的幼鼠,儘管進度一度停滯多年,但團隊最終還是突破瓶頸取得進展。

「這是有史以來首次,科學家向世人證明他們能夠培育出卵子,儘管製造出的卵子不是很成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發育生物學家 Amander Clark表示。他又說,這項技術有朝一日可能有助於因癌症治療或其他原因而患有不孕症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利用iPSC製造卵原細胞

在這項實驗中,科學家主要是運用人體血液細胞轉化的誘導性多能性幹細胞(iPSC)製造出卵原細胞(oogoni),再將其置入實驗室從小鼠胚胎細胞中製造的微型人工卵巢。儘管以目前階段來說,這種方式製造出的卵原細胞還不足以成熟到能受精並產生後代,但已經是一大創舉。此研究已刊登於《Science》期刊。

他們在論文中表示,下一步將會以此種方式來製造出人類精子。除了能幫助不孕的人,還能協助同性伴侶誕生出由彼此基因組成的孩子,就像一般異性夫妻一樣。但是,這種作法會涉及更多層面上的問題,不管是社會上、道德上的爭議。史丹佛大學生物倫理學家 Hank Greely 認為,如果人們能從皮膚細胞製造出人類卵子和精子,這會替人類繁殖方式的改變開闢出大量的可能性。

人類繁殖方式恐改變 需多方考量

卵子變得容易取得,人們在懷孕初期對胚胎DNA掃描之基因檢測會變得十分普遍,父母與政府或許有權力可以決定哪些胚胎是否能繼續順利生長成為嬰兒。人們甚至可從某些管道獲得名人的毛髮來製造有其基因的嬰兒,而此名人完全不知情,所以有可能會在路上看到很多這位名人的後代卻未經本人的同意。

當然這些目前都還在假想階段,各國法規的限制、倫理及醫學面的考量,是需要更多相關學者共同討論研究的。希望未來會有最適合的方式來執行,並幫助想求子之不孕夫婦。

更多生醫新知>>▲▼             。(圖/記者生醫觀點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