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心臟病發作、快死了 你可能是「恐慌症」發作!

圖/康健雜誌 文/康健網編整理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康健》曾撰文介紹恐慌症,並整理出恐慌症的13種症狀。恐慌症其實是焦慮症的一種,雖然適度焦慮是正常的,但過度焦慮到恐慌發作就要小心了。

恐慌症的患者平常好好的,但在某個時刻,猛然感到一陣焦慮、恐慌,有強烈的死亡威脅感,覺得自己快要死了,病人都會誤以為是心臟病發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山附醫身心科主治醫師李俊德曾形容,恐慌症就像地震,來無影去無蹤,往往在人們沒有防備時襲來,攪亂了地上的一切,又突然結束震盪,留下驚愕的人們與滿目瘡痍的傷害。

患者常見特質:要求完美、好勝心強

每個人都可能是恐慌症的候選人。國外資料顯示,恐慌症盛行率1.5~5%,女性罹患的機率則比男性高2~3倍。發病高峰期約在15~25歲以及45~54歲間。

通常病人較多以下特質:神經敏感、凡事要求完美、好勝心強,生活上容易有長期壓力,且容易有預期性焦慮,這種強烈的焦慮症狀「來得急、去得也快」,在開始發作的幾分鐘內,達到症狀的高峰,然後在20~30分鐘內慢慢消褪。

患者接下來會不斷擔憂下次何時再發作,產生「預期性的焦慮」,遇到可能刺激發作的情境,就想「逃避」,在行為上產生改變,繼而在想法和行為產生惡性循環,台大身心科主治醫師陳錫中曾在《康健》的受訪中指出。

(恐慌症的患者,常有神經敏感、凡事要求完美及好勝心強等特質,容易感到強烈焦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自殺率高 團體治療效果佳

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宇宙曾接受《康健》訪問表示,恐慌症雖然沒有立即生命危險,但是在國外,恐慌症患者自殺率高達20%,比精神分裂症還要高,輕忽不得。所幸,恐慌症發作起來雖可怕,卻也是相對容易治療的疾病,李俊德說。

治療主要用藥物和認知行為兩種方法:

●藥物治療:如苯二酚(BZD)與特異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來平衡腦中的血清素,一般服藥一週到一個月後,會逐漸穩定,減少發作的頻率。

●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教患者了解有關「恐慌症」的資訊,認清注意力與記憶偏差,去除對症狀的誤解,再教給放鬆訓練、呼吸訓練、改變想法,使患者能夠控制身體的症狀,以度過每個恐慌發作。

國內有些醫院成立了「恐慌症團體心理治療」,以團體的方式教導病人走過不舒服,病患也彼此分享經驗,進而觀念改變達成治療。

(恐慌症發作時,要盡量制止負面想法,並告訴自己正面的想法。圖片來源:許育愷)

發作時:制止負面想法 給自己正面訊息

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宋維村曾在《康健》受訪時提醒,平常生活裡,要學會自我抒解情緒壓力,適度的焦慮是健康的,能使我們在面對壓力、威脅與危險時,提高警覺。但不要變成過度焦慮而沒有適當抒解,以免形成阻力,變成病態。

假使恐慌症發作,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緩解:

1.恐慌發作時幾乎都會呼吸困難,儘量運用呼吸放鬆法來控制呼吸,緩和症狀,及轉移注意力。坐下來靠著休息。

2.開車時恐慌發作,停靠路邊,或專注於前面車牌。上班恐慌發作,緊抓椅子把手。

3.制止負面想法,並提醒自己:恐慌發作「不會使人心臟病發」、「不會使人停止呼吸」、「不會使人死掉」、「不會使人失控」、「不會使人發瘋」。

4.告訴自己正面訊息,像是「很快就會沒事」、「很快就會放鬆」或「我沒有危險」。

5.如果還是不能放鬆,情況許可時,可以試試醫師幫你準備的藥。

延伸閱讀:

吃了更焦慮!5種「升壓」食物少吃為妙

我到底是壓力大還是憂鬱症?

25個行動,焦慮再見!

你被焦慮綁架了?5招找回好心情

你是在「經營」關係,還是在「鎮痛」自己的焦慮?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關鍵字: 康健雜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