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盯上「中壯年」 3大學會共定新治療指引

急性心肌梗塞盯上「中壯年」 3大學會共定新治療指引。(圖/記者嚴云岑攝)

▲急性心肌梗塞盯上「中壯年」,3大學會共定新治療指引。(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心臟疾病居國人十大死因第2位,平均每27分鐘就有一人過世,其中又以心肌梗塞更讓人措手不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表示,台灣2009年至2015年研究顯示,「非ST段心肌梗塞」在中壯年族群有上升趨勢,因此於5月與台灣急診醫學會、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共同制定新指引,讓醫療團隊有所依循。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黃瑞仁院長表示,雖然國人急性心肌梗塞整體發生率並無明顯增加或減少,但值得注意的是,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發生率,在中壯年族群反而增加近4成。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需長期且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才能避免再度發生及造成心臟衰竭後續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李貽恆教授說明,針對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患者,新治療指引建議醫師使用高敏感性心肌蛋白進行檢驗,可以早期協助診斷及排除心肌梗塞的發生;另外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的藥物治療,特別強調要搭配雙重抗血小板藥物,分別為阿斯匹靈(Aspirin)以及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

急性心肌梗塞盯上「中壯年」 3大學會共定新治療指引。(圖/記者嚴云岑攝)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李貽恆教授。(圖/記者嚴云岑攝)

尤其在「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使用上不能忽視,明顯能改善症狀、降低死亡率,因此醫界建議,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患者治療後,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需要長達12個月,且不可擅自停藥,才能有效預防再次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需與時間賽跑,若在黃金治療期間急時搶救可降低死亡率,所以出現當出現胸痛、喘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診斷。」

李貽恆教授進一步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症狀除了心絞痛也常伴隨如冒冷汗、頭暈、噁心、嘔吐、喘、呼吸困難等。當心肌梗塞的患者抵達急診室時,由急診科及心臟專科醫師透過心電圖快速正確診斷急性心肌梗塞的類型,以及給予口服雙重抗血小板藥物等初步治療。等到患者接受心導管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且症狀穩定後,再由加護病房重症及心臟專科醫師進行後續照顧。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