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心肌梗塞、壞膽固醇仍高怎麼辦?「血脂標靶新藥」醫師這樣看

▲健康檢查報告上的膽固醇過高的問題,長期被台灣人忽視,其實潛藏心血管疾病危機。(ETtoday資料照、記者/周宸亘攝)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你有血管阻塞、曾發作過心肌梗塞嗎?還記得上次抽血檢查的時間跟報告嗎? 你是否曾對健康檢查報告出現「膽固醇指數異常」的警示視若無睹?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醫師指出,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的指數超標即為高血脂。尤其要注意的是膽固醇有分好的跟壞的,當壞膽固醇較高,後續發生血管阻塞的風險會非常高。由於高血脂並沒有明顯症狀,就連曾發作過心肌梗塞、心臟病的人,也常忽視健檢報告紅字,疏於追蹤、壞膽固醇控制不佳,致使心血管疾病復發而倒下。

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其實普遍存在於台灣社會,相較於高血壓、血糖,一般民眾普遍對高血脂風險認知不足;診間也發現,就算是心臟病患者對高血脂控制標準仍一頭霧水。

試著回想一下自己的健康檢查報告,一般人來說,總膽固醇正常指數應介於130~200mg/dl之間,當總膽固醇超過200mg/dl、或是壞膽固醇超過130mg/dl時即會出現紅字警訊;但對於曾罹患心臟病、糖尿病者,壞膽固醇控制要更加嚴格,達70mg/dl就屬超標。吳彥雯醫師指出一般成年人約有20%有高血脂,而心臟病患者中更高達60%有高血脂,整體而言台灣人約有60~70%的壞膽固醇控制未達標準,血管容易阻塞。若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濃度一直無法控制,會加速血管硬化,一旦堵塞嚴重,在腦部就是中風、在心臟就是急性心肌梗塞,要放支架或是繞道手術、甚或一發生就是猝死。

很多人以為膽固醇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所造成的,因此經常聽到建議膽固醇指數過高者應少吃肉類、內臟、海鮮、醃漬食品、蛋糕、甜點等加工食品及多運動,醫師在初期確實也會以此方向建議,但其實生活飲食肇因僅占1/3,即使積極控制可能也只能降低20~30%的壞膽固醇,大多仍以人體自行合成的壞膽固醇為主,且絕大部分與基因有關,因此若有遺傳家族史的年輕人更應該特別留意。

若在飲食及運動控制3個月後,膽固醇指數仍超標、效果不夠理想,醫師會改以史他汀等口服藥物治療;若藥物治療3個月後,改善幅度仍有限者,目前衛福部已核准新一代降壞固醇標靶新藥PCSK9抑制劑針劑,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幫助高風險患者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再發風險。

醫療研究發現,一種稱為PCSK9的酵素與壞膽固醇的代謝息息相關。PCSK9酵素主要由肝臟合成,會阻礙壞膽固醇的代謝,造成體內壞膽固醇數值上升,因此新一代降壞固醇標靶新藥即針對PCSK9進行抑制而達到治療效果。

吳彥雯醫師指出,PCSK9抑制針劑通常在施打後1~2個月後即可達到最佳治療狀態,大約需要2週~1個月施打一次直到膽固醇數值正常。目前其中一種PCSK9抑制劑已完成在台灣、韓國、日本等亞洲地區的大規模臨床試驗,且受試者人數眾多,壞膽固醇指數皆有明顯降低的良好效果,通過安全性檢驗,心血管疾病再發風險更明顯下降,證實PCSK9抑制針劑不論在亞洲或歐美人種使用效果皆相當優異。目前亞東醫院根據多位病患的使用經驗看來,確實在一個月內壞膽固醇指數可下降50%,2個月後受試者幾乎都能降至50~60%左右,控制壞膽固醇效果有成。

吳彥雯醫師認為.過去口服史他汀類藥物有長期的臨床經驗,對多數病人降壞膽固醇效果良好,同時具有抗發炎、抗氧化等作用,大型研究顯示能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預後,且有健保給付,醫師經評估後對於一般患者仍會優先給予標準藥物進行治療;近期標靶新藥PCSK9抑制劑針劑治療報告出爐後,顯示安全無虞且效果極佳,對於急性或重症心血管病患者、無論是對史他汀藥物有副作用,或是標準治療後膽固醇指數仍控制不佳的患者,多了一個很好的新選擇,可以自費施打。該抑制針劑使用的針頭比一般血糖控制針頭更細、疼痛度低且不需抽藥,即使患者自行居家注射也相當容易,對於高風險族群而言是一大福音。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