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疝氣要警覺 嚴重會腸壞死引發敗血症致命

▲疝氣是指身體內的某個器官掉到不正常的位置,是小兒外科中常見的手術。(圖/醫院提供)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根據統計顯示,小兒疝氣可說是小兒外科當中最常見的手術,什麼樣的孩子比較容易有疝氣?在治療上一定得開刀處理嗎?這麼小的孩子麻醉會不會有副作用疑慮?這些令家長擔心與困擾的問題,讓小兒科醫師為您說分明。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小兒科主任陳震南指出,疝氣是小兒外科中常見的手術,很多人一聽到「疝氣」直覺會以為只發生在男性身上,事實上女生也會有疝氣,只是男女比例較懸殊,約為4:1。而小兒疝氣,也是小兒外科當中常見的手術,但因為男女的構造不同,疝氣的型態也不一樣,男生多為「間接型」、女生則多為「直接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疝氣嚴重會造成腸壞死。(圖/醫院提供)

「所謂疝氣,是指身體內的某個器官掉到不正常的位置。」陳震南醫師說,最常見的有「臍疝氣」與「腹股溝疝氣」,發生在男生身上的大都是間接型的腹股溝疝氣,腹股溝也稱為鼠蹊部,其位置是在腹部與大腿相接處。當腸子從腹腔經過腹股溝、再繞到鼠蹊部時,大部分嬰兒出生後內環會封閉,但如果沒有封閉的話,腹腔內器官就會凸起,男生會直接從鼠蹊部(睪丸附近)掉下來、女生大都從腹腔的開洞掉出,形成疝氣。至於「臍疝氣」,則是胎兒在媽媽肚子裡時,臍帶會有個開洞做為連結,基本上出生後就會關閉,此時若沒有關閉得當,就會在腹部形成凸起。

至於什麼樣的孩子比較容易有疝氣?陳震南指出,以腹股溝疝氣來說,足月的寶寶罹患比率約為1~5%,早產兒(不足37周)則約為9~11%。「疝氣與寶寶在懷孕過程中胚胎的發育有關,通常是在寶寶一出生就發生了,只是明顯與否的問題。

陳震南說,通常臍疝氣出生時較容易被發現。若是有5公分以上的大小,這種型態的疝氣一般需要動手術解決;一般較不明顯的2公分以下,可等到小孩約一歲時自然關閉,再大約觀察到孩子四、五歲時,有症狀(常腹痛或便秘)、發生腸絞結,或2歲後持續變大,才需要考慮手術治療。至於腹股溝疝氣,一旦發生、通常不會自行關閉,而需動手術加以解決。

疝氣都幼小的孩子來說相當不舒服,哭鬧是必然的,但要如何分辨是一般哭鬧還是因疝氣不舒服而哭?陳震南主任說,較長時間而無法安撫的哭鬧,就應帶給醫生診斷是什麼原因導致。陳震南主任說,有些小技巧可以幫助家長分辨是否為疝氣,例如當孩子哭鬧不止時,打開尿布觀察鼠蹊部兩邊是否有凸起現象,當他哭鬧時用力、凸起會更加明顯。

一旦懷疑是小兒疝氣時,就應儘速就醫,最好在「黃金六小時」內就能就診,若時間拖得過長,很可能造成缺血、缺氧而有生命的危險;陳震南主任強調,萬一家人沒有發現腸子卡住的疝氣,恐會引發腸子壞死,嚴重時還會引發敗血症,家長千萬不可輕忽!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小兒科主任陳震南指出,小兒疝氣要警覺,嚴重會腸壞死引發敗血症致命。(圖/醫院提供)

陳震南主任說,疝氣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有3至4成的小兒腹股溝疝氣發生在1歲以前,建議還是儘早開刀治療為宜,因腹股溝疝氣無法自行關閉,而臍疝氣則因有機會自行關閉,治療時最好還是以醫師的判斷為主。

對幼兒來說,開刀絕對要在麻醉下才能進行,很多家長會擔心是否有副作用或危險性!陳震南主任指出,目前麻醉的技術已很進步,劑量都是在專業麻醉師的精算下使用,手術其實是相對安全的,家長切勿擔心孩子太小而拖延了治療時間。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