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蚊10分鐘咬36個包! 「癢性丘疹」恢復至少等半年

▲黑色轟炸機!小黑蚊肆虐全台,咬到痛又癢。(圖/東森新聞)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彰化某露營區日前傳出小黑蚊肆虐,有民眾在10分鐘內被叮了36包,腿上又紅又腫,癢到哀哀叫。中興大學小黑蚊專家杜武俊教授表示,小黑蚊習性嗜吸人血,早期主要出現在山邊、村落等溼度相對較高的地方,但是現在已經蔓延到各都會區,許多公園、學校、社區也都傳出飽受小黑蚊滋擾的新聞,因為民眾少接觸,「不習慣」小黑蚊的唾液,「許多人被叮的症狀確實會比被蚊子叮的反應還嚴重」。

小黑蚊是「台灣鋏蠓」的俗稱,幼蟲主要居住在潮濕的土壤表面,學校、公園只要做好棲地管理,就可減少民眾被叮咬的機率。杜武俊說,雌性小黑蚊需要靠吸血才能繁殖後代,因此只要在郊外聞到「人味」,牠們就會直接衝上去。民眾到戶外休閒、郊遊,若不想被叮的滿腳包敗興而歸,可穿著長袖、長褲、鞋襪,或在手、腳裸露處噴灑含DEET成份的防蚊液,才能保持長效避免被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黑蚊的幼蟲多生長在潮濕的土壤表面,若做好周邊環境管理,將可減低被叮咬的機會。(圖/示意圖/記者黃克翔攝)

杜武俊提到,蚊蟲唾液中含有抗凝血、改變微血管通透性等唾液蛋白質,注入人體後會因發人體局部發炎反應,以致會出現「一丸丸」隆起的紅腫包。台北長庚皮膚科主治楊志勛醫師表示,若在戶外不慎被小黑蚊叮咬,可先用冰敷、泡冷水「鎮癢」,若有帶萬金油、薄荷油等藥品,也可適時塗抹,「腫包涼涼的也會比較舒服」。

如果不小心抓破皮,或是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則應儘快到皮膚科就診,由醫師開立含抗組織胺的口服藥,或有類固醇成分的外用藥,因為一旦有了傷口,可能繼發性感染,或造成過敏症候群,引發血管炎、發燒等症狀,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蜂窩性組織炎。另外,皮膚較敏感的民眾在消腫後,可能會出現一塊塊深凸起的「癢性丘疹」或「癢性結節」,若想恢復正常膚色,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有些民眾要靠打消炎針,凸起部位才會漸趨平緩。

▲體質敏感的民眾,在被叮咬後,可能會出現深色的「癢性丘疹」。(圖/東森新聞)

杜武俊說,台灣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全台一年四季皆可見小黑蚊的蹤影,冬季溫度低影響小黑蚊發育、繁殖,且雌蚊在攝氏18度以下會停止吸血活動,因此冬天較少見到小黑蚊的蹤跡,通常4、5月的春雨或梅雨過後,即是小黑蚊年度大發生的季節。

此外,杜武俊還提到,小黑蚊的吸血活動範圍約在1公尺以下,雌蟲都是在白天吸血,夜間完全靜止,且其主動搜尋寄主的習性不明顯,「因此通常都是你去給小黑蚊叮,而不是牠主動來叮你」。目前尚無證據顯示小黑蚊會傳染疾病,民眾無須太擔心。最後,他也提醒,「不要捐血給小黑蚊」,民眾到戶外只要做好防蚊措施,除可免於「痛癢」之苦外,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阻斷小黑蚊賴以繁殖的「血源」。

▲小黑蚊跟環境髒亂無關,消毒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圖僅為消毒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資料照)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