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少年總「握拳狂打頭」 竟是「高功能自閉症」未被診斷

▲▼ 生氣,沮喪,憂鬱。(示意圖/達志影像)

▲醫師指出,國內「神經多樣性」族群多達數萬人,但卻很少被及時發現。(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18歲的東東在2、3年前確診「高功能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常覺得自己腦子快爆炸,不斷握拳用力敲打著自己頭部,還多次用美工刀自殘,手腕留下駭人的傷疤,所幸靠著情緒治療,狀況才終於好轉。醫師指出,該症狀是一種腦神經發展性障礙,屬於「神經多樣性」範疇,目前歐美醫界已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群等疾病列入。

國內神經內科權威、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分享該名案例,東東父母在面對孩子的高功能自閉症類群障礙症,不知如何是好,當時父親擔心兒子走到陽台跳樓,夜裡將沙發靠背頂著兒子房門的喇叭鎖,連續好幾個月睡在門口,期間陪同就醫,持續用藥,接受心理諮商,但狀況仍未獲改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東東父母束手無策之際,友人告知在美國行之多年的「荒野治療」(Wilderness Therapy),父母決定將兒子送至美國,短短幾年內花了一兩千萬元,幸好東東獲得妥善治療,即將成為大一新鮮人。

甄瑞興說,1998年澳大利亞社會學家朱迪辛格提出「神經多樣化」概念,近年愈來愈多學者認為「神經多樣性」不應視為一種「疾病」或是「異常」,而是腦部發育比一般人還要慢,而家長也應有正確認知,小朋友不可能痊癒的,因為這是一種狀況,而非疾病。

甄瑞興進一步解釋,「神經多樣性」是指人腦與認知的特性,包括社交、學習、情緒、注意力、心理功能等,在社會行為、學習能力、注意力、心境與其他心理功能的多元性,台灣每年約有14萬名新生兒,以較嚴格標準來看,估計「神經多樣性」盛行率 2.5%,則每年約有3500名寶寶有特殊教育需求。

但甄瑞興直言,近幾年政府積極推展早療,估計約有三分之一(1500人)接受早療協助,其餘2000人則被「漏接」,無法在正規教育體系下學習,往往在升上國中後成為家長、師長眼中的壞孩子,拒學、抽菸、參加幫派,或整天窩在家裡,想不開時就自殘,甚至自裁,造成了嚴重家庭及社會問題。

由於國內「神經多樣性」族群多達數萬人,但能像「東東」如此幸運者是少之又少,原因在於語言能力不佳以及絕大部分家長難以支付如此昂貴學費。對此,亞東醫院也將在10月舉辦「2024年台灣青少年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專家分享「荒野治療」及住宿型治療中心的執行經驗,希望未來有機會讓此治療模式本土化,提供眾多國內家長更多的選擇管道。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