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研究「思覺失調症持續使用長效針劑」 再住院風險降13%

▲▼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醫學研究中心發布研究成果記者會。(圖/記者張乃文攝)

▲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醫學研究中心發布跨團隊研究成果記者會。(圖/記者張乃文攝)

記者張乃文/台北報導

思覺失調症患者在臨床實務上常使用口服型抗精神病藥物,但每日服用1至4次,即便有其便利性,患者可能容易因不小心或抗拒而停藥,造成復發或再住院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針對超過5萬名首次住院的思覺失調症患者追蹤,研究發現,住院期間接受長效針劑治療,且避免出院後早期中斷用藥,相較於接受口服藥物的患者,更能降低再住院風險。

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為堅與跨機構團隊今(9)日召開發布研究成果記者會,目前也已發表在國際期刊《JAMA Network Open》。針對超過5萬名首次住院的思覺失調症患者追蹤,研究發現,住院期間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可避免出院後早期中斷用藥,相較於口服藥患者可降低再住院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臨床資料分析師陳維提到,思覺失調症患者在臨床上使用口服型抗精神病藥物,雖有其便利性,仍可能因為一天需服用1至4次,出現抗拒或其他原因而停藥,其特性為一周後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可能就趨近於零,也造成復發或再住院風險。長效針劑則因是多種技術包裹藥物,可讓藥緩慢在體內釋放,因此濃度會緩慢上升、下降。

陳維說明,對於患者而言,因為需穩定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在持續使用藥物這件事上也就更為重要,而施打長效針劑型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與口服藥相近,加上2周到3個月施打一次即可,可有效避免患者常見的不依醫囑服藥問題。

在長效針劑使用後的狀況,陳維提到,研究依據患者性別、年份、先前抗精神病藥物使用情況、首次住院年齡、和住院長度等量化分組分析後,與未接受長效針劑的患者相比,持續接受長效針劑者再住院風險可降低12至13%;反之,若接受長效針劑而有早期中斷用藥者,再住院風險則會提高22至25%。這顯示「出院後是否中斷用藥」也成為其中一項關鍵因素。

陳維說明,「中斷用藥」的定義指的是,超過預定施打日1個月後仍未進行施打;「早期」則是在出院後最多只在時限內施打過1次長效針劑。

▲▼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醫學研究中心發布研究成果記者會。(圖/記者張乃文攝)

▲心健司提到,目前長效針劑專款使用率達到82.8%。(圖/記者張乃文攝)

國衛院高齡中心吳其炘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說,實務上觀察到規律治療是相當困難的,持續吃藥的人比例可能不到一半,至於長效針劑的使用,他認為,研究發現愈早使用預後愈佳,且副作用與口服藥是一樣的,而口服藥甚至可能因為患者不願意規律吃藥等因素,間接導致家庭關係的破壞;長效針劑相對可改善這些困境。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提到,其實臨床資料發現,長效針劑施打的中斷與否和後續照護系統是有關係的,大部分是在出院前施打,若出院後沒有個管師或心衛社工、家屬等協助回診,可能就會有中斷的情形。她表示,為此,政府的思覺失調症健保急性後期照護服務計畫中,包括醫療團隊會針對整個針劑使用追蹤,挹注6千萬元的經費,而後續心衛社工、照護系統等的支持,還有家屬陪伴個案回診接受評估更是在整個治療上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

陳亮妤說,為了強化精神醫療照護,2022年起健保總額新增精神科長效針劑藥費27億元專款專用,依據健保申報資料,2023年長效針劑專款的使用率達82.8%,顯示國內確實有使用需求。她指出,長效針劑的使用,醫病共享決策這件事也尤其重要,雙方對長效針劑的了解,減少抗拒,並避免長效針劑使用後的早期中斷用藥,都能輔助思覺失調症患者降低再住院風險。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