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會影響身體健康!專家:恐出現壓力症候群、過度焦慮

▲侯友宜凱道造勢晚會,主席朱立倫、侯友宜、趙少康大進場。(圖/記者林敬旻攝)

▲各政黨候選人陸續舉辦造勢活動,不少民眾都熱情參與。(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2024總統大選將在1/13舉行,各政黨候選人陸續舉辦造勢活動,不少民眾都熱情參與,但根據2023年3月發布的《心理報告(Psychological Reports)》期刊研究指出,選前僅僅是預測和政治選舉相關的壓力,就會對身體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專家表示,通常會出現壓力症候群、過度焦慮,甚至是情緒衝動、控制困難而引發攻擊行為等。

除了各政黨候選人舉辦造勢活動,各家媒體也不斷報導民調解析或邀各方專家評論選情局勢,不少熱情民眾的情緒也隨之起伏。但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也進一步針對選舉影響身體健康進行研究,以140名18~86歲的美國成人為研究對象,於2018年美國中期選舉(11月6日)前22天、當天及後7天,請受訪者每天線上填寫問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問卷的題型包含預期每日與選舉相關的壓力(24小時內是否會經歷與選舉有關的壓力)、預期應對及每日身體健康的自我報告。結果發現,參與者在報告中預期壓力較高的日子裡,身體健康狀況更差,也就是說,僅僅預期可能出現的壓力就可以讓參與者感覺更糟。

如果處在預期壓力下,能夠事先積極參與問題分析,並進行批判性思考,例如認為接下來24小時內將與熟人因選舉發生爭執,會去思考爭吵的理由或內容,那麼身體狀況就沒有變差。研究者認為「問題分析」如此重要的原因是心理上參與任何預期的問題,是許多其他因應策略的第一步。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從選舉引發熱烈的討論度或各式的選情結果分析等,可看出選舉對大眾是重要大事,容易引發中長期的壓力事件及對生理的影響,通常會出現壓力症候群、感到過度焦慮、沮喪難過,容易激動、憤怒、注意力不集中、自我防衛提高,嚴重則會出現情緒衝動控制困難而引發攻擊的行為。

生理上則可能引發免疫力降低、容易生病、睡眠品質不佳、暴食或毫無食慾等。胡延薇強調,批判性思考是一種認知過程,可幫助個體培養認知彈性,能有效處理訊息,提高決策時的質量及多樣化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是對自己觀念和信仰的反思,增強心理韌性。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提醒,期待會相對帶來興奮與不安,選後隨著所擁護支持的對象,選上或未選上而有得勝的高興與輸的失落感,從上述研究得知,「問題分析」可協助降低事件影響的壓力引來的健康影響或風險,幫助人們設法避免發生他們預期的爭論或設法讓爭論不那麼激烈。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