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期前頭痛、暴躁?「經前症候群」惹禍 按5穴位有解

▲偏頭痛,頭痛,感冒。(圖/記者黃克翔攝)

▲經前症候群會出現情緒及生理上的不適。(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文/陳盈心 (師大昌盛堂中醫診所中醫師) 

【經前症候群的症狀】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定義經前症候群為發生在月經來潮以前的五天內的至少一項造成社經功能受影響的症狀,且持續至少連續三個週期,症狀包括情緒及生理上的不適,情緒方面如情緒較易起伏、煩躁、焦慮、沮喪、食慾變化等;最常見生理上的不適則是腹脹和疲憊,其他包括乳房脹痛、頭暈痛或潮熱。

【產生經前症候群的原因】
現代醫學認為經前症候群的成因和雌激素和黃體素隨著月經週期的變化及特定族群因此產生的異常反應有關,中樞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是可能的反應之一,目前較多研究佐證的是血清素系統,研究顯示有經前症候群的患者在黃體期血中的血清素含量較低,且增加血清素含量的藥物能夠改善經前症候群的症狀。

在中醫觀點中,經前症候群的成因和肝、脾胃、腎以及衝任二脈皆有關連,常見的病機為情緒鬱悶、恚怒憂思導致的肝氣鬱結,肝鬱可再影響及脾胃而發展為肝鬱脾虛、肝胃氣滯等,影響消化及食慾,而乳房、乳頭分別為胃經、肝經所過,經前衝任脈盛加重經脈壅滯則發為乳房脹痛。肝氣鬱久則化火而肝火上亢,或因先天肝腎之陰不足,久病失血傷津而營陰內虧,陰虛生內熱,不論實火或虛火,皆可導致潮熱、頭暈痛並致煩躁、易怒等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結構角度切入分析的話,在身體骨架原本已有歪斜旋轉的情況下,月經來潮前子宮內膜增生、骨盆腔張力增加,在身體其他部位協調張力的過程中,若張力超過該處的臨界值便可能發生疼痛不適,如頭痛、腹脹等,或進而影響消化功能。

衛生棉,月經,生理期。(圖/記者李佳蓉攝)

▲中醫師建議,平時養成運動習慣、規律作息等,緩解經前症候群。(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平日可以如何做緩解經前症候群的症狀(飲食與生活習慣)】
1. 養成運動習慣,可以的話每週至少5天從事運動,每次30分鐘
2. 培養舒壓的方式
3.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4. 均衡飲食,避免過食辛辣烤炸的食物

【日常按壓那些穴道可以幫忙緩解症狀】
1. 肝經的太衝穴:平肝息風、疏肝解鬱,改善肝之疏泄功能,可用於乳房脹痛、情緒起伏、煩躁及頭暈痛。
2. 胃經的足三里穴:通經活絡、理氣活血、和胃健脾,可用於乳房脹痛、食慾變化。
3. 腎經的太溪穴:滋腎納氣,滋補腎陰,可用於潮熱、虛火上炎之頭暈痛。
4. 脾經的三陰交穴:健脾、調補肝腎、疏肝理氣、散結止痛,可用於下腹悶痛、頭暈痛、食慾變化。
5. 心包經的內關穴:鎮靜安神、寧心止痛、疏肝和中,善治心胸胃病,可用於情緒起伏、煩躁焦慮、乳房脹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