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等傳染病感染的重要衛生習慣。(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近期正值腸病毒流行期,有醫師指出,在急診常常會遇到患者疑問「上吐下瀉和肚子痛是不是就是得了腸病毒?」其實腸病毒症狀跟腸胃沒什麼關係,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通常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腸病毒病原體包括「A型克沙奇病毒、腸病毒71型和B型克沙奇病毒」,症狀也有些許不同,容易引起併發重症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陳宥騰指出,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之後在9月份開學後,會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則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
在症狀上,A型克沙奇病毒症狀以「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腸病毒71型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而B型克沙奇病毒則以「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陳宥騰提醒,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
在傳染力上,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尤其幼兒需特別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若出現「嗜睡、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和持續嘔吐」,一定要盡速就醫。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