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旬婦骨鬆「比婆婆嚴重」!醫示警初期症狀 有2疾病風險高

腰痛,腰痠背痛。(圖/記者李佳蓉攝)

▲「駝矮痛」是骨鬆的初期症狀。(圖/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記者李佳容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骨鬆年輕化!一名年約五十的女性帶婆婆就醫治療骨鬆,在檢測後竟發現骨密度T值僅為-3.0,比確診骨鬆的婆婆還低。醫師提醒,老化並非唯一風險因子,若患有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內分泌疾病或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有極高可能導致骨鬆,有上述症狀者不可不慎。

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骨鬆患者也逐年增加,骨鬆為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速度會迅速上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骨鬆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之一,根據調查顯示,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一名,骨鬆性骨折一旦發生,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尤其是髖部骨折後造成臀部的疼痛而無法移動,以致長期臥床,因此容易產生褥瘡、肺炎、尿道炎、靜脈炎、營養不良、憂鬱症等等症狀,嚴重可能造成未來生活品質降低與失能臥床風險等後果。

調查也指出,髖關節骨折發生後,一年的死亡率更高達22%。此外,骨質疏鬆性骨折一年內,約 有45% 年長者會再次骨折,且二度骨折將導致死亡風險增加,家中若有罹患骨鬆的長輩更需注意。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黃兆山醫師表示,骨鬆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因「駝矮痛」與老化的症狀類似,往往要等到骨折發生後就醫才驚覺自身骨密度過低,確診骨質疏鬆症。雖國人普遍對骨鬆認知度高,卻不見得了解其是可預防及治療的疾病,也不清楚骨鬆導致的骨折對未來帶來的影響及負擔。

根據2023年台灣成人骨鬆症防治共識指引,若符合以下其中一條件,即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1)骨密度 T 值低於-3.0
(2)最近 12 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3)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
(4)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5)有在服用會造成骨質流失的藥物並發生骨折,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人發生骨折
(6)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7)FRAX®骨折風險極高患者,如 10 年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髖關節骨折風險>4.5%

針對極高骨折風險族群,黃兆山建議,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對於骨鬆高風險群,則建議儘早進行骨密度檢測,當檢測結果骨密度T值小於-2.5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須儘早搭配飲食與生活建議改善。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