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率第1名癌症!台大醫:照大腸鏡「沒問3問題」=白做了

▲屁股痛,直腸檢查,前列腺檢查,開菊,拉肚子,腸胃不適,摸臀,摸屁股。(圖/pixabay,示意圖,非本文當事人)

▲許多民眾對大腸鏡相當畏懼。(示意圖/pixabay)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4年蟬聯國內癌症發生排行第一名,名人因它離世的新聞也時有所聞。隨著國人健康意識逐漸抬頭,也了解預防勝於治療重要性,腸胃鏡檢查也日益普及。台大醫師邱瀚模提醒,照大腸鏡後「有3個問題」一定要問,分別為腸子是否有清乾淨、有沒有照到盲腸,以及是否發現腫瘤性息肉,一旦漏問腸鏡等於白做了。

已執行超過2萬例大腸鏡檢查的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在《健康2.0-名醫觀點》提醒國人麻醉醒來後別急著去繳費,應先問醫師3個問題,首先是「我腸子有清乾淨嗎?」一般建議在檢查前5~8小時喝清腸藥有助腸子清得較乾淨,有些人認為越早清越乾淨,其實不然,「跟你以前考試一樣,越早開始唸不會考得比較好,考前剛好唸完會考得比較好」,清腸子也有黃金時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腸鏡檢查後,這3個問題沒問等於白做了。(圖/截自名醫觀點YouTube)

▲清腸藥並非越早喝越好,檢查前5~8小時是黃金時間。(圖/截自《名醫觀點》YouTube)

再者則是「有沒有做到盲腸?」邱瀚模指出,盲腸位於大腸鏡檢查時的最底端,因此有無照到盲腸代表鏡子是否有伸到最深處,一般會從盲腸慢慢將鏡子拉出以確保「沿途」是否有腫瘤性息肉並將其切除,所以務必詢問醫師有沒有照到盲腸,「沒有做到的話,到底是技術問題還是沒有清乾淨?」

若有照到盲腸「有沒有發現腫瘤性息肉?」邱瀚模認為,照大腸鏡時發現的息肉數目、性質與大小,都會影響日後追蹤檢查的間隔,因此務必詢問醫師。此外,息肉到底有沒有切除乾淨也是關鍵,有些患者麻醉退後迷迷糊糊醒來,沒聽清楚醫囑,忽視當下無法切除的大息肉,隨時間增長惡化為大腸癌,才發現原來有一顆腫瘤未完全處理,實在太冤枉。

▲▼大腸癌。(圖/亞洲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大腸鏡可揪出腸道息肉,即時抓病灶。(示意圖/亞洲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謝文斌指出,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疼痛感覺,主要常見症狀包括「大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一下腹瀉,一下便祕)、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祕、體重減輕、貧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臨床遇到有明顯症狀的病人,很多都已進展到中晚期,治療起來複雜且困難,治療過程與結果對病人和家屬都是一個沉重負擔。

事實上大腸癌是可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早期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而根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約可降低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目前主流的糞便潛血檢查是用免疫法,就是檢驗糞便是否有血反應,不需做飲食限制,相當簡單方便。

謝文斌說,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的好處是檢查過程若發現病灶或息肉,可以直接取樣切片或將它切除,因為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息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息肉並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除了篩檢外,日常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國健署目前也有補助50~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建議50~74歲民眾每兩年至少做一次糞便潛血檢驗,有個人/家族息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更建議直接接受全面的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到40歲。

挑戰最便宜!「這款衛生紙」抽10張不用1$ 買起來囤抗漲價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